中原经济网周口讯 全媒体记者 王士伟 通讯员 付永奇
“老乡,这地块湿度还没降下来,可不能急着旋耕!得等达到‘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时再动手。”10月21日,周口市农科院副院长韩玉林蹲在郸城县巴集镇的田地里,抓起一把湿土揉搓着向农户讲解。
眼下正是小麦播种“黄金窗口期”,但持续一个多月的阴雨天气导致周口农田土壤偏湿,部分地块水分过饱和,农机陷田、腾茬延迟等难题接踵而至。面对不利形势,市农业部门迅速打出“指导+技术+服务”组合拳,以科技为笔,在湿黏的土地上奋力书写“保种保收”的答卷。
“宁可晚种几天,也不粗耕滥种!”这是周口市委农办组建的6个“三秋”指导组在田间地头说得最多的话。自10月18日起,由农业农村、粮食储备等多部门组成的指导组分片包干,奔赴全市12个县(市、区)及农场。在太康县马头镇的一片田地里,指导组发现部分农户因急于播种,准备湿耕湿种,立即叫停并现场演示深沟排水技术:“你看,顺着地势开挖30厘米深的排水沟,再结合深松机打破犁底层,水分很快就能渗下去。”指导组每周形成工作报告,将“积水排除”“秸秆粉碎长度≤5厘米”等关键指标纳入进度台账,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应对湿涝,技术预案是关键。早在9月30日,周口市农业农村局就发布了《2025年麦播技术指导意见》,明确“五良”“五精”技术路径;10月10日,针对阴雨加剧的情况,又紧急印发了《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指导意见》,提出“四补一促”应变措施。在淮阳区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刘建正在和农技人员一起查看土壤湿度。为不误农时,他准备使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加快播麦速度。“往年播5厘米,今年湿墒得浅播,还得用包衣种子。”刘建告诉农技人员,“我计划种‘周麦37’,抗逆性强,加上‘杀菌剂+杀虫剂’包衣,烂籽、烂苗风险小多了。”
“麦喜隔年墒,咱得变不利为有利!”在西华县红花镇,农业技术人员通过线上直播,向农户解读农谚里的科学道理。针对持续阴雨带来的“底墒充足”有利条件,技术人员指导农户落实“以肥补晚”:每亩增施10公斤磷肥促根系发育,秸秆离田地块追加5公斤钾肥;“以密补晚”则按“每晚播2至3天,亩播量增0.5公斤”调整,但严格控制基本苗不超过40万株。在沈丘县留福镇的农田里,农机手张师傅操控着复式条播机,演示一次性完成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作业:“这机子带深松和旋耕功能,过湿地块也能作业,播量精确到每平方米30粒。”
目前,周口各地正掀起抗湿种麦热潮,农户们忙着疏通沟渠、晾晒秸秆。“虽然播期比往年晚了几天,但有技术护航,咱心里有底!”看着田地里正在外运秸秆的车辆,沈丘县种粮大户刘记森笑着说。
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0日17时,周口全市除部分红薯、蔬菜、大豆等晚熟作物外,主要秋作物已基本收获完毕。全市计划麦播面积1104.4万亩,已腾茬716.9万亩,整地67.2万亩。
中原经济网周口频道,新闻热线:13526560068,投稿邮箱:hnjjbzk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