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网南阳讯 记者 赵显志 通讯员 李乐
桐柏大地,云雾缭绕,山川灵秀。在这里,一株株兰花吐露幽香,见证着一代代人的坚守与梦想。刘勇,这位扎根于桐柏县大河镇的“二代养兰人”,在父辈的探索中成长,又在新时代的浪潮里奋力开拓。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兰花的传承,更是一段“二代养兰人”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走出的生动篇章。

一代养兰:父辈的探索与启蒙
时光回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桐柏山中,野生兰花悄然生长,却未曾被乡亲们视为产业。刘勇的父亲刘玉江,是最早与兰花结缘的人之一。1985年到1986年间,来自外地甚至国外的花商频频来到桐柏收购兰花,他也跟随其后,上山寻兰、挖兰。背篓里装着的是山野兰花,也是对生活的一份希冀。只是那时的养护条件有限,缺乏科学方法,兰花移植后的存活率很低。兰花在他手里更多是买卖交换,而非系统养殖。尽管如此,这段经历却让刘家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后来第二代养兰人刘勇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二代养兰:从“挖”到“养”的转变
在这样的环境里,刘勇从小耳濡目染。孩提时,他常跟着父亲上山,翻山越岭去寻找那一株株幽香。对于少年刘勇来说,兰花是父亲肩头背篓里的绿意,是家里院子里的一份微薄收入,也是最初的生命印记。但与父亲不同,他逐渐意识到,兰花不该只是山里挖来的野花,而应当是可以悉心栽培、精心养护的财富。
2003年,桐柏县兰花协会的成立,让兰花第一次以产业的姿态出现在乡亲们的视野里,也让刘勇心中第一次明确生出“养兰”的念头。2006年,他迈出了关键一步,在自家房顶和庭院里摆上了一百多盆兰花。从“山里挖”到“院里养”,刘勇完成了二代养兰人的第一次跨越。

成长壮大:二代养兰人的新探索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2018到2019年。刘勇在多年的积累与尝试中,开始建造厂棚,把兰花搬进大棚集中管理。几百盆兰花逐渐扩展到七八百盆,后来达到上千盆。他在土壤配比、水分调控、病虫防治等方面不断摸索,逐渐掌握了科学养兰的方法。随着规模扩大,他的兰花品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兰友口口相传:刘勇的兰花株型端正、花色清雅、成活率高、观赏期长。于是,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如今的刘勇,兰园里已有两三千盆兰花,惠兰是主打品种,品相上乘,远近闻名。与父辈依靠山野采挖不同,他靠的是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与父辈的小规模买卖不同,他依靠的是市场口碑和稳定品质。兰友们从全国各地而来,有的来自南方沿海,有的来自北方都市,甚至还有韩国兰商慕名登门交流。他作为二代养兰人,正在用新的方式,让兰花走得更远。
守望与分享:二代养兰人的担当
“兰花能不能养好,关键还是要有心。”刘勇常说。几十年的实践,他总结出几条朴素却实用的经验:环境要合适,土壤要讲究,管理要精细,病虫要防好,更重要的是,要懂市场,不能盲目跟风。他的理念很简单:把兰花养得更健康,把品质做到更稳定,让兰友放心,让家乡的兰花名声更响。
作为二代养兰人,刘勇更有一份传承的责任。他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功,而是希望带动更多人一同走上养兰之路。作为兰花协会的活跃成员,他积极参加培训和技术交流,无私分享自己的经验。他常说:“父亲那一代是把兰花从山里挖出来,而我们这一代,就是要把兰花真正养起来、做成产业。”

新时代新路:二代养兰人的未来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近年来,大河镇的兰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其中。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兰花产业的潜力,选择返乡创业;一些脱贫户则通过养兰增加收入,稳稳地走上致富道路。兰花不再只是盆景,而成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农户增收、环境美化、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刘勇也积极探索。他计划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把兰花卖向更远的地方。“一根网线,就能让兰花走进千里之外的家庭。”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接下来,他计划继续扩大兰园规模,建设恒温大棚,丰富兰花品种,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把养兰的事业代代传承下去。
“兰花,是一门需要一辈子用心去守护的事业。”刘勇说这话时,眼里透出坚定。正如兰花那份清雅与坚韧,他作为二代养兰人,用几十年的坚守与探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
从父辈的山野挖兰,到如今的科学养兰、规模养兰,二代养兰人刘勇用双手,把一株小花草变成了富民产业。兰花的清香,正从大河镇的兰园溢出,飘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不仅是花香,更是希望的芬芳,是乡村产业振兴最美的注脚。
中原经济网南阳频道,新闻热线:19137783097,投稿邮箱:hnjjb9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