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稳金融,保民生,促基层运转,河南不断打出组合拳。
截至6月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62123.7亿元,同比增长15.3%,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较年初新增5230.1亿元,同比多增477.1亿元;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09.7亿元……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压缩一般性支出,将盘活的金融资金向企业倾斜,保障经济稳步增长;增加民生领域投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金融活水润万企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9月3日,位于漯河市的双汇集团内,数百名员工正在进行生猪屠宰工序,一头头生猪吊挂在横栏上逐一通过流水线。
“疫情防控期间,政府和金融部门对企业正常运转‘操心’不少。”双汇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中原银行向双汇集团发放利率3.15%期限1年的3亿元贷款,专项用于疫情防控期间各类肉制品的生产、储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政策,双汇集团作为第一批复工复产企业,整个产业链保持了畅通。
为避免相关“抗疫”企业因为资金紧缺影响生产,央行向我省释放了近50亿元的专项再贷款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直接参与防疫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
为解决好企业复工复产中融资难题,我省运用大数据搭建了全国首个省级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实现了从申请到获得贷款全流程网上办理,有效解决了贷款手续繁、提交材料多、核贷时间长等问题。
“截至7月15日18时,金融服务共享平台自去年3月5日上线以来,累计为16616家企业放款26241笔、金额711.8亿元,其中今年以来累计放款161.6亿元。”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云定说,其中,今年以来全省担保机构累计为小微企业新增担保157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904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22亿元。
为全力推动金融活水润企惠企,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保监局、河南证监局等部门建立了金融服务企业复工复产专项工作机制;应形势变化,我省先后出台疫情防控金融应急保障、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维护企业信用记录、降低担保费率等政策措施,对外资外贸、交通运输、房地产、电影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制定针对性举措,推进实施主办银行跟踪服务、线上线下银企对接、企业上市专项培育等行动,切实加强资金要素保障,全面落实“应贷尽贷、应延尽延、应降尽降”要求,全力把企业稳住,把就业保住。
“在推进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方面,我省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再融资、持续优化资本市场发展环境等工作。加大对风险公司、问题公司的监管力度,推动风险事项有序、有效缓释或化解。”河南证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智说,今年上半年,我省企业累计通过境内资本市场实现融资458亿元(其中债券融资434亿元)。
让“钱袋子”用在刀刃上
基层稳则社会稳,基础牢则事业兴。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基层运转,事关基层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公共财政的职责所在。”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庆业说。
近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财力不断壮大,全省所有县(市、区)在预算安排上都能够较好满足财政“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基层运转)支出需求。疫情发生后,省财政持续加大对基层转移支付力度,为市县落实“三保”支出和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有力支撑。今年以来,省财政陆续向市县预拨医疗卫生、稳就业、稳投资、财力补助等资金,截至5月底,提前下达资金累计38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2亿元。
我省将应拨付给市县的资金“提前”给市县使用,阶段性增加市县库款支配能力,确保基层财政“三保”支出保障更加及时。同时,今年中央财政将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元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总共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省财政当好“过路财神”,不当“甩手掌柜”,待中央资金下达后,第一时间将资金分配拨付到市县,尽快发挥资金效益,为困难企业和群众纾困解难。
保障基层运转,不仅要补足财力,更要用好财力,将资金用在紧要处、发挥更大功效。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精打细算每一分钱,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同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对低效无效项目进行压缩、调整或取消,建立预算安排有增有减、有保有压工作机制,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绩效为导向调整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赵庆业说。
民生保障“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以人民为中心,保民生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全省民政部门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精准实施救助等,全力保障疫期下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今年我省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09.7亿元,统筹用于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比2019年增加近10亿元,做到‘应保尽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尚英照说,我省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任务艰巨,民政部门常年救助的对象有900多万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民政部门以保促稳、稳字当先,多管齐下切实守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社会保障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我省持续提高救助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5.7亿元,将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3860元提高到4260元,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由520元提高到570元,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各增加12元,分别达到286元、178元,稳定实现贫困人口“吃穿两不愁”目标。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得到妥善照料,集中供养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达到年人均5538元,有效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全省新增农村低保对象8.5万人,动态管理退出5.5万人,较好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目前我省剩余35.3万未脱贫人口中,低保、特困人员32.4万,占比92%。
同时,我省全面打好医保领域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我省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开展‘先行救助’,缩短救助等待时间。
我省积极为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出提供保障,各项社保待遇全部实现按时足额发放,没有发生拖发、漏发现象,较好地发挥各项社会保险保生活、保民生的兜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