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媛媛
3月14日,记者从河南省消费者协会获悉,根据河南省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3年度,我省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8136件,解决25047件,投诉解决率89.0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854.73万元……根据2023年度商品大类投诉数据,食品类、服装鞋帽类、日用商品类、家用电子电器类和交通工具类投诉量位居前列。
餐饮食品类投诉居首位
餐饮食品牵涉千家万户,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2023年,食品类投诉2937件,餐饮服务类投诉899件,分别占商品类与服务类投诉首位。
消费者主要反映的问题:
一是食品掺假造假、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冒充保健品。
二是预包装食品质次价高,标识不规范、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要求等问题。
三是一些小型餐饮业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较差,一些餐饮单位提供的菜品分量不足、有异物,部分餐饮企业服务态度差、承诺不兑现、食用食品后出现不良反应等问题。
消协建议:经营者要诚信守法经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必须符合质量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或财产安全的,应当做出真实说明或警示;经营者应及时妥善处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不得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查看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注意是否超过保质期,是否有腐败变质现象。外出就餐时,注意餐饮店是否规范、卫生,特别是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情况。
教育培训乱象丛生
2023年,教育培训类投诉除涉及非学科类教育机构外,出国留学、技能培训、公务员考试、职业资质等特殊培训类投诉也是投诉热点。
这类投诉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同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培训机构多提供格式合同,条款内容繁多,消费者在重要权利与义务上无商议空间,且对于消费者重要权利约定较为苛刻,存在“霸王条款”情况。
二是虚假宣传、夸大培训效果。虚构学员培训案例、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编造消费者评价数据;夸大培训机构实力,实际教学质量与体验课、试听课质量相去甚远;部分培训机构为售卖课程,刻意隐瞒部分职业资格证考试报名条件限制,诱导消费者缴费。
三是消费者退费难。由于教育培训行业多为预付式消费模式,一些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或资金链断裂倒闭、跑路后,预付费用难追讨。
消协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要选择合规的培训机构,不轻信“名师助阵”“包报名、包拿证”等宣传,不轻信口头承诺,任何承诺都应写进合同;树立科学教育理念,选择培训课程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避免对校外培训产生依赖。在签订培训合同前,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权利与义务及违约责任的条款;不要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谨防培训贷陷阱和停业跑路风险。
“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现象突出
近年来,文旅市场持续复苏,消费者出行意愿强烈,号称深度结合教育、旅游的研学游也成为消费热点,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一是研学机构鱼龙混杂。一些旅行社或研学旅游公司并不具备组织真正研学游的资质和能力,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活动设计粗制滥造。
二是研学团成旅游团。有些所谓的研学团,在主要行程安排上与旅游团路线高度一致,只是中间穿插了一些夏令营课程,而加上“研学”两个字,费用往往比旅游团高出不少。
三是虚假宣传、货不对板问题突出。部分研学游宣称“名校联办”,但实际只是到校园打卡合影。收取高额费用,但参观的其实都是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聘请的所谓专家讲师,也只是培训机构的员工。
消协建议:消费者在选择研学游时,一是尽量选择有资质、口碑较好、经营时间较长的旅行机构。二是理性对待营销信息,对经营者宣传的“名师名校”,可通过相关途径查询其是否具备权威机构颁发的教育资格和相关获奖证书。三是关注机构提供的食宿、保险种类、研学主题内容等,避免“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