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郑州二七塔前的玉兰花竞相开放,给二七塔增添了春天的喜悦与活力。
以二七塔为中心,周边便是繁华的二七商圈。这里烙下了郑州商业迭代发展的时代烙印,见证了郑州商业鼎盛时期的辉煌和荣光。
在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院长余江波看来,现代意义上的商圈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概念,更是一个城市品牌和品位的象征。
如今,各地着力推动重点商圈建设,以此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并将其作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
火车“拉”来的商圈
没到二七塔,就没来过郑州。
自建成之日起,二七塔以其自带的红色基因,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更成为精神之塔、文化之魂。
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随之郑州开埠、德化街开街,开启了郑州德化的百年荣光,成为省会郑州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原点。郑州因铁路而兴,商业更因此得以繁荣。
回望二七商圈那场商战,昔日的亚细亚不仅是中原商业翘楚,也是中国零售商业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商业改革的辉煌一页。
时光荏苒,商业迭代更新。回顾郑州二七商圈百余年发展历程,漫漫长路、更迭起伏。新时代下,二七商圈也被赋予新的内涵。
如今的二七商圈,已成为覆盖半径约三公里的商业集聚区,聚集了商城大厦、丹尼斯大卫城、丹尼斯百货卖场人民路店、360广场太康路店、万象城、郑州百货大楼、光彩市场、新世界百货、CITY大融城、百年德化风情购物公园、德化无限城、银基商贸城、锦荣商贸城、金城服饰广场等数十家大型购物中心,是郑州商业业态最为丰富、配套最为全面的区域,成为广大消费者“逛吃”“逛购”的必选地。
3月31日,沐浴在和煦阳光下的二七广场人头攒动。
“今天,我和朋友相约到二七广场,喝杯奶茶、吃顿火锅,再买件衣服……”说起周末的时光,市民张艺表示,每逢节假日相约到二七广场吃喝玩乐购,已经成为她和闺蜜们的不二选择。
“随着年轻人购买力的不断提升,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对性价比越来越看重,我们打造了文创街区、空中花园、小剧场等潮流体验项目,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亚细亚·卓悦城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郑州市不断加大对二七广场的升级改造,并引入新商业业态,提升消费者体验感。目前,二七商圈聚焦文化、休闲、社交、购物、时尚、旅游等六大业态,引进建设华润万象城二期、百年德化二期、丹尼斯(二七)、金博大二期、二七中心广场、粮食二库片区改造等6大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145亿元,商圈经济体量进一步壮大。
赋能商圈发展
作为后起之秀,郑州市大学路商圈突显“生机勃勃”。
“这里购物环境舒适,吃、喝、玩、乐、购都可以一站式实现。”郑州市民张鹏说。
以二七万达广场为核心,大学路商圈实现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一站式、全年龄层消费全覆盖。从中原路到长江路,分布着丹尼斯大学路店、升龙国际广场、二七万达广场等商业主体,它们共同撑起了大学路商圈的繁荣。
“商圈的层次主要取决于区域内主营商业企业的品牌文化、市场规模、经营特色等,也受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等硬件环境的影响。”余江波说。
商圈对于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起到了聚集商业活动、提升商业氛围、带动周边经济、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对于现代商圈的特征,余江波表示,应该具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物流便利;商业设施丰富,管理配套完善;人员流动密集,消费区域集中;多元消费体验,文化氛围浓厚四个特征。
在我省,知名的商圈众多,较大规模的如郑州的二七商圈、花园路商圈、大学路商圈,洛阳的涧西商圈、开元湖商圈,开封的鼓楼商圈等,这些都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多家大型商业企业,并围绕这些商业企业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市场。
在洛阳,王府井和南昌路商圈地处洛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场、餐厅、娱乐场所层出不穷,欧陆风情、现代时尚、传统文化、休闲生活应有尽有。
在开封,鼓楼是其历史坐标,以鼓楼广场为中心扩散出“田”字形商业区,在这里商铺鳞次栉比,涵盖了新天地、三毛美美、三毛时代、大商新玛特等大型商场,以及小商品批发市场、专卖店、美食街等。
目前,郑州市大型商圈已达10个,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超215个,丹尼斯大卫城全年销售额近百亿元,跻身全国一线。二七区精心构建了“1+3+N”智慧服务体系,通过基层治理、政务政策、交易、客流等大数据流,对商圈日常运营提供数据支持及技术支撑,形成了郑州二七商圈数字经济特色样板。
释放出圈效应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商业综合体的不断增多,其竞争也日益激烈。有的商业综合体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业态布局和贴心的服务,吸引了大量人流和客流,成为城市的新地标。而有的商业综合体则由于各种原因,面临门可罗雀的困境。
“当前,我省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知名的商圈或商业集中地,我省商圈想要出圈,不是规模不行,也不是产品不行,而是存在创新能力不强、品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余江波说。
那么,商圈如何出圈?
让要商圈有颗强劲的“心脏”。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具有前瞻性思维,支持商圈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形成多业态的商圈,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要破圈,除了政府采取举措之外,更在于商业企业的创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富禄说,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余江波建议,首先,城市管理者要解放思想,从观念上理解商圈和城市的关系。商圈是城市的一部分,两者既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商圈的发展涉及城市的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件设施,更关系到城市品牌、城市吸引力、营商环境等软件设施,思想上摆正位置,才能更好地进行组织和规划。其次,在具体行动上,要有组织地加快创新。通过有效引导和规范圈内企业的商业行为,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品牌形象、优化消费环境、营造文化氛围等提升商圈的层次,给消费者带来更加舒适的消费体验。再次,要重视整体营销和抱团发展。通过统一品牌形象、开展推广活动、整合传播渠道,以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和对外合作与拓展等多方面的努力,提升商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出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