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旨在提高全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关注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传递爱与温暖。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现在业内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使用术语“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称呼它。它是一种从幼儿期开始显现的终身神经系统疾病,以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刻板重复行为、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约70%的患儿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
孤独症的常见表现
交流障碍。目光对视短暂或缺乏对视;不合群、不会玩合作性游戏;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型依恋;不喜欢拥抱或避免与他人接触;不恰当的身体语言,例如极少微笑、不听指挥、对叫名字没反应等。
兴趣狭窄、刻板行为。对正常儿童喜爱的玩具不感兴趣,对非玩具物品感兴趣和迷恋;喜欢圆的或者可以旋转的物品,并长时间关注;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每天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求走同样的路线等,如果程序改变会焦虑、发脾气等;刻板行为,如重复拍手、不停地转圈、跺脚、舔墙壁等。
感觉异常。听觉、知觉敏感,喜欢听某些声音,对另一些声音特别恐惧;触觉异常,喜欢触摸某种质地的物件;痛觉异常,多表现为不怕痛;视觉异常,对特别图像表现出强烈的喜好或厌恶;喜欢斜视;本体觉异常,喜欢坐车,喜欢旋转,怕乘电梯。
症状的范围从轻微到严重,有些人有相同的症状,但症状的数量却有很大差异,这些标志性行为很多时候在孩子两岁前就已经出现。
关爱孤独症患者,我们能做什么?
近年来,不少社会力量的加入给孤独症人群提供专业培训和就业机会,让他们靠自己得到社会的接纳和尊重。
对孤独症患者不区别对待是我们能给予的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患儿及家属的鼓励。此外,我们能做的还有多了解、多靠近,加深对孤独症群体的了解,简单直接的语言更容易与他们沟通;常关心、多包容,沟通交流时,尝试顺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因材施教”;尊重接纳、平等对待,不要对他们投以异样的眼光,也不用表现出过度的怜悯;如果有能力,关注一些公益项目,扶持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机会让他们融入社会。
让我们用善意取代歧视、用关爱清除障碍,助“星星的孩子”闪闪发光。(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