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国伟 通讯员 李北方
若把人体比作一台机器,那心脏就相当于发动机。血液要通过心脏的重要门户——主动脉瓣,泵入主动脉,从而供应全身器官。而一旦瓣膜组织出现异常,无法完全打开或闭合,就会缺血、缺氧或血液返流,直接影响心脏功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近日,鹤壁市人民医院心内三病区联合多学科团队成功完成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标志着该院在结构性心脏病的微创介入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危险!八旬老人“心门”几近失效
“我都不敢动,一动就喘不上来气,还觉得胸闷腿软,感觉快晕过去了。”83岁的刘奶奶之前就有胸闷气短的情况,但最近两个月越发严重,于是来到该院就诊。经过检查,刘奶奶的心脏超声结果显示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几乎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主动脉瓣完全打开后,瓣口面积在4~6平方厘米,而刘奶奶的瓣口面积只有0.68平方厘米。”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心内三病区主任冯文学解释说,主动脉瓣是心脏这个“发动机”的“阀门”,如果“阀门”坏了,血液流动就成了大问题,随时可能引发心脏功能衰竭,甚至猝死。
挑战!TAVR打开“心”通路
“刘奶奶不仅年纪大,而且身形瘦小,还伴有基础病,传统的开胸手术风险系数高、创伤面积大、恢复周期长,刘奶奶可能无法承受。”经过该院心内三病区团队与麻醉科、超声科、介入科、心胸外科及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专家会诊(MDT)后,最终决定采取TAVR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当天,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教授刘煜昊、陈同峰的指导下,该院心内三病区副主任李北方及其团队通过穿刺双侧股动脉,经导管将特制的人工瓣膜送到刘奶奶心脏主动脉瓣的位置,通过精确定位,瓣膜一次释放成功,手术过程无循环崩溃、无房室传导阻滞、无恶性心律失常、无血管夹层及撕裂,瓣膜释放后形态良好、位置良好、工作良好,全程心脏不停跳,左右冠状动脉均未受到影响,TAVR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经过再次检查,确定刘奶奶的血管没有受到损伤,撤出预埋支架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收缩期杂音较之前明显减轻。刘奶奶在重症监护室观察半天后生命体征平稳,遂转回普通病房。
突破!精益求精解“心”忧
TAVR是一种针对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新型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也被称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传统的开胸方式不同,TAVR只需经外周血管入路(常用路径为股动脉)将特制的人工瓣膜送到主动脉瓣的位置,代替原有病变的主动脉瓣。
“TAVR被誉为引领‘第四次心脏介入革命’的创新性技术,为高龄、常规主动脉瓣膜手术风险高或有外科手术禁忌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同时,也扩大了瓣膜手术适应人群范围,为瓣膜患者进行治疗提供更多选择,使鹤城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鹏介绍,该项技术在鹤壁市人民医院的成功开展,彰显了该院在处理复杂、疑难、急危重症患者时的能力与优势,随着TAVR的普及,将为更多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带去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