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蕴新集 诗意栖居 乡村非遗馆一角

2024-04-29 09:45:43   来源:河南经济报

  “之前总遗憾没走出新集村。现在却欣喜,一辈子都不想走出新集村了!”这是一位生在新集村、长在新集村、嫁在新集村的“80后”姑娘杨霞对家乡的独白。

  都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正是如此。其以文化铸村魂,渐次形成独特的气质。

  “我们没有好山好水好风光,但我们有浓郁的乡村文化,有独特的乡土气息,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与灵魂。”新集村党支部书记赵祖力以“有”与“无”,道出新集村的独特优势。

  正如赵祖力所言,初秋的新集村,处处充满乡土味道。村中保留的老屋旧房,一砖一瓦轻述乡愁。贺家老酒坊里,飘香的酒糟冒着热气,氤氲起浓浓酒香。新集艺坊里,陈列的刺绣讲述着年代故事。正在建设的村史馆即将展现全新的面貌……

  “姐妹们好,我们今天直播给大家讲这款格桑花的钩织方法。两个线圈一退,这就叫作短针儿……”村中信步,从非遗馆里传出来的直播声音吸引了游客的注意。

  非遗馆内,63岁的张瑞老师正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在直播间教授钩织的技法。整个工作室内,花卉、动物等钩织作品琳琅满目。这的作品有的出自张瑞老师之手,有的是当地村民的作品。

  “目前,我已经教会6位村民钩织的方法。这些拖鞋就是村民放在我这里帮忙代卖的,一双50元,通过做手工能实现增收,何乐而不为呢?”作为一名在市区学校退休的英语教师,张瑞在新集村再次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一名城区教师,缘何会走进新集村开启新事业?头发发白的张瑞讲述了一段让人动容的故事——

  张瑞的老伴儿张立培也是一名教师。2010年秋,张立培自愿到新集小学支教。不到3年,张立培陆续把自家30多万元积蓄投入学校,累倒了4次,把原本只有3个年级6位老师17名学生的村小发展到300多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新集小学赢得了关注,市区两级政府帮张老师建起寄宿制学校,新集也成为平桥区村庄改造的一个选项。

  从非遗馆出来,新集小学传来的琅琅读书声背后有了更多的含义。新集小学由“衰”到“兴”的历程与新集村的发展同步同频。

  “曾经村里蒿草一人多高,青壮年都出去了,很多院子荒了,留下了老人孩子。现在村子变了,大家都愿意回来,村子又热闹起来了。”作为村委委员,杨霞颇为自豪。

  杨霞的感触正是许多扎根新集村、建设新集村年轻人的感触。现在的新集村在增添了美颜滤镜后,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花影小院民宿经营人龚舒正是为新集“新貌”所吸引,在村落之中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民宿。

  “这里满足了我们对家乡和田园的想象,能让大家深度体验乡村生活。在这里住上一夜,能见到夜晚的静谧,能见到乡野的清晨,很有诗意。”提起新集村,龚舒脸上溢着笑,眼中含着光。

  老村新貌,熠熠生辉。近年来,新集村先后被住建部等部委授予“美丽宜居村庄”“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第一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精选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AAA国家级旅游景区”“中国传统村落”和省级“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示范村”等荣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赵祖力表示:“近年来,我们尊重自然环境与村庄肌理,紧紧围绕乡村、乡士和乡韵,在保持乡村原貌、留住乡愁的前提下,推进房屋改造,打造图书馆、村史馆、产业馆等具有文化气息的院子。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努力把这个传统古村落建设得更干净、更活力、更宜居、更富裕。”(汪心怡)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