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加快推进煤矿数字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全面加快煤矿数字化转型,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助推全省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
《方案》明确,2024~2026年累计建成25处省级智能化煤矿、100个以上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70个以上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建设300个以上智能化子系统。年产能120万吨以上的煤矿基本建成智能化煤矿,年产能120万吨以下的煤矿围绕关键生产环节建设至少1~2个智能化子系统,新建煤矿原则上按照智能化煤矿设计,年产能达到60万吨的改扩建煤矿原则上按照采煤、掘进智能化设计。到2026年,全省智能化煤矿产能占比不低于60%;与2023年相比,全省煤矿减少用工人数1.5万人,采煤、掘进工效提升15%。筛选一批“小快灵”智能化应用场景在全省煤矿推广。
《方案》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创新中心和省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促进全省煤矿智能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鼓励共建煤矿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紧密结合我省煤矿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严重的特点,开展连续自动掘进、特种机器人等关键技术装备科研攻关,研发灵敏、可靠、耐用的环境监测、设备工况监测传感器,推动形成一批内生性强的原创成果,打造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品牌。
探索建设智能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建立实时更新的地质与工程数据高精度融合模型,采用地质数据推演、多元复用、智能更新等方法,将地质数据与工程数据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煤矿地质信息透明化。推广应用随采、随掘、随钻智能探测与监测技术装备,鼓励研发应用智能钻探、智能物探、智能探测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建立高精度动态地质模型。探索建设智能地质保障系统,对地质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挖掘、融合处理等,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的融合共享和分析,为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供全方位地质数据服务保障。
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丰富应用场景。加快推动煤矿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机器人应用,鼓励煤矿企业逐工种、逐岗位开展机器人替代可行性研究,做到应替尽替。重点推广煤矿主运输、主排水、井下中央及采区变电所等巡检机器人和水仓清挖、智能选矸、打钻、喷浆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装备。
在保障措施上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煤矿智能化相关学科建设,培育煤矿智能化复合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开展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满足煤矿智能化专业人才需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开展技能实操培训,促进专业人才技能更新,组织人员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学习交流。引导煤矿企业完善用人制度,探索设立智能装备工程师、运维技师等新兴岗位,优化薪酬分配制度,鼓励设立智能化技能津贴、岗位津贴等,畅通智能化人才发展通道,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记者 沈会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