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石桂林 通讯员 张晓亚 孙贝贝
近日,漯河市源汇区文化旅游局组织开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通过非遗集市、手工制作体验等,让市民群众近距离认识各类非遗项目,感受非遗魅力。
加强保护,留住非遗文化之根。漯河市源汇区秉持弘扬传统,创新传承等理念,扎实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经文化工作者全面普查、积极申报,截至目前,漯河市源汇区共有非遗项目32项和36个非遗传承人。其中,民间舞蹈 4项,传统技艺 8 项,传统医药9项,民间故事5项,传统美术4项,传统体育、游艺1项,曲艺1项。据了解,漯河市源汇区近年来先后多次在全区范围开展拉网式非遗普查工作,通过文字、录音、录像、图片等方式,对全区非遗资源进行全面系统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目前,已初步摸清了全区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并从中筛选出一批作为国家级、省级后备非遗项目。
做好传承,赓续非遗文化薪火。漯河市源汇区每年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都会举办民间艺术大赛、河上街庙会、非遗购物节、传统手工技艺大赛等活动,组织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同时,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全国、全省的非遗展览和展演活动。
马店菜刀、大刘镇的戏曲布景画等非遗产品畅销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问十乡的铜器舞、扑蝴蝶高跷经常被邀参加郑州、许昌、平顶山等地市的各种文化活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文兴文,促进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
文旅融合,焕发非遗文化光彩。今年端午节假期,漯河市源汇区河上街景区人气持续火爆。夜幕降临,在受降亭广场西南角的非遗体验馆,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丁大军正忙着帮顾客挑选中意的工艺品。“我在这里开店有几年了,这里可以集中向游客展示我们的非遗产品和技艺,让非遗产品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青睐,也让我们的产品有了更好的销路。”丁大军介绍说。
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漯河市源汇区通过创新融合机制,通过推进非遗进景区活动,每年在河上街庙会等著名的节庆文化品牌和民间艺术大赛组织肘歌、铜器舞、高跷、旱船等非遗项目参加展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