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曹永飞 通讯员 李晨龙
俯瞰淇县太行山东麓,一片片“绿色海洋”延绵起伏、生机勃勃。曾经的荒山秃岭经过科学规划、全民参与,已成为度假胜地和天然氧吧。
淇县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46平方公里,大部分山区立地条件差、山高坡陡、缺水少土,山区造林历来是该县国土绿化的重点,更是难点。
近年来,淇县不断在山区造林上“下功夫”。2022年春天,淇县吹响了山区造林“三年十万亩”的号角,相继实施了金牛岭、朝阳山、龟背岭、大黑脑山、云梦山等一大批困难地造林工程,南起云梦山县界,北至夺丰水库,覆盖卧羊湾、青羊口、上曹、仙谈岗等13个村庄10万亩荒山,累计长达20公里。
实践中探索,现实中解决。淇县自然资源局将荒山绿化工作指挥部设在一线,规章制度上墙、办公设施齐备、管理人员驻守一线,做到工作在一线落实、办法在一线产生、困难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当场解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树要成活,关键在水。淇县针对项目面积大、区域广的特点,以施工小班为单位,按照统一标准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进行资金补助,短时间内便架设各类灌溉管道50余公里,修建蓄水池100余座,保证了苗木浇水需求。
因地制宜,淇县严格落实科学绿化方针,坚持适地、适绿原则,山区造林采用侧柏、黄连木、刺槐、五角枫等乡土树种,全部实行针阔混交模式栽植;坚持以水定绿原则,对水资源匮乏地区,实行低密度造林育林;坚持造飞结合原则,对立地条件差、人迹罕至的地方或造林后成效不足的薄弱地区实行飞播二次造林。
从深入一线指挥到引水因地种植,一系列“组合拳”下来,使“三年十万亩”造林成活率在95%以上,创了纪录,取得了山区困难地造林重大突破,为全市乃至全省在山区困难地造林上贡献了“淇县经验”。
三年耕耘,终结硕果。20余公里的绿色屏障,串起一幅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设第二个十万亩生态防护林带,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淇县县委书记杨建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