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种粮大县的丰收“密码”

2024-09-23 10:32:11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靳李君

  秋分将至,豫北大地农业生产也进入秋管和秋收的繁忙季节。9月18日,在滑县万古镇焕永种植专业合作社农田里,即将进入收获期的玉米长得比人还高。田野上空,两台无人机正在给1100多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进行“一喷多促”。

  “一喷多促”是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中后期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为提高农作物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应对能力,8月初,国家对我省下达1.59亿元专项资金,切实稳定全年粮食丰收基本盘。

  据了解,为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中央和河南省在财政资金分配上不断向粮食主产区倾斜。2023年,中央财政分配河南省商品粮大省奖励、产粮大县奖励等各类资金78.2亿元,比2022年增加8.6%。今年,省财政继续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筹措下达补贴资金107亿元,提高农民种粮和保护耕地积极性。

  “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我们种地也越来越有信心。”滑县焕永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说。

  在滑县老店镇东杏头村的农田内,连片的玉米碧浪滚滚。“飞手”正操控植保无人机按照预设的航线穿梭在玉米田上空,定时投下一颗颗赤眼蜂球,这些赤眼蜂球内部装载的是赤眼蜂的寄生卵,这些卵一旦进入田间,就会主动寻找并寄生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的卵块上,从而将这些害虫扼杀在萌芽状态,有效减少害虫对玉米的侵害。

  利用赤眼蜂防治虫害,每亩玉米只需要投放4个蜂球,每个蜂球含赤眼蜂不少于3000头,每亩合计释放赤眼蜂不少于1.2万头,这种措施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而且还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在滑县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施工现场,田间道路、桥涵、河道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挖掘机、重型卡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滑县投资3亿元,实施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

  “目前,正在进行水渠和桥涵建设,此前我们利用春季施工的大好时机,对7条水渠和部分桥涵、管道同时开工建设,为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滑县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程明林说。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智能装备实现机械设备全自动、生产过程全监控,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县高标准农田达到166.7万亩,高标准农田率达到83.19%,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近年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滑县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逐步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了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