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农大花108’亩产量536.1公斤,‘农大花206’亩产量519.5公斤,都超过了项目既定的夏直播花生产量指标,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有效转化。”9月12日,经过专家组严格测产,河南省花生良种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殷冬梅在开封选育的新品种具有高产、抗病、宜机收的特性,显著提高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花生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打开手机App,即可调出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实时数据,土壤温度、湿度等,每个数据都清晰可见,手机变成“农具”,数据成了“农资”。在项城市的5G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田间分布着微型农业气象站,配有重大病害检测仪等监测仪器,将收集的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平台,生成“处方图”。如今,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智慧农业”已成为农民的新名片。
秋粮生产“技”高一筹,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的方式。5G、互联网、智能机械……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走进农田,让“镐锄镰犁”“靠天吃饭”成为历史,“体力活”成为“技术活”,农业科技不再是“高大上”的“新潮玩意”,早已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如今在我省各地,科技“装满”了粮仓,希望的田野洋溢科技范儿,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这里和黄河滩区的土质有很大差别,土壤过干会板结,湿了又黏成块,花生结果、采摘都成问题。”正阳县种植大户黄磊种地近20年,对花生种植问题感触颇深。如何把劣势变成优势,省农业科学院花生团队带来了破题的办法,即推广宽幅起垄种植方式。
“将花生种在垄上,相比于平地种植而言,抗旱又耐涝,而且垄高有助于吸收太阳辐照,通风又透光,为花生营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还能解决花生机械化收获的难题。”“院县共建”项目正阳首席专家、省农业科学院花生栽培研究室主任臧秀旺表示。
在农业领域,一直存在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很多,但转化率低,科企协作便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措施。为最大化发挥科企协作优势,省农业科学院积极对接河南邦农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种收一体化订单生产合作,提高花生订单率、专收专储率,推动优质粮油订单化生产,实现了正阳县花生优质优价,新增经济效益8960万元。
据淇县西岗镇方寨村党支部书记张中保介绍,今年村里的辣椒种植面积达800多亩,得益于适宜的气候条件、科学的种植管理及,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精心指导,辣椒亩产量比去年有了显著提高,平均亩产量达1000多公斤,预计经济效益480多万元。
“‘十四五’期间,省农业科学院育成国审新品种568个、省审品种911个。目前,郑麦379、郑麦1860、中科玉505、秋乐368等品种,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农业生产主导品种。”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说,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新时代新征程,我省正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速构建以中原农谷为核心的全种业科技创新生态圈,聚力开展育种核心技术攻关,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果丰硕。同时,我省正大力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着力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模式,创新打造大良田平台,探索形成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