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强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中秋的夜晚,与妻儿坐在窗边,听着孩子稚嫩的背诵声,品尝着香甜的月饼,欣赏着高悬天际的那轮明月。
“爸爸,你小时候是怎么过中秋的?也给爷爷奶奶背古诗吗?”望着孩子可爱的笑脸,仿佛看到儿时的自己。
“小时候过中秋可热闹了,不仅有好吃的,背出古诗后还有奖励呢!”说话间,思绪飘荡,飘回到儿时的中秋,看到了年轻时的父母。
记忆中,父母总是忙碌的,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我撑起了一片天。而中秋节前后,也是秋收最忙的季节,大人们白天下地干活,将成熟的玉米、花生运回家。到了晚上,一家老小齐上阵,剥玉米、摘花生……也是忙个不停。而中秋,犹如一座驿站,让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放下手中的活计,且以团圆庆丰收。
儿时过中秋,一家人围坐在庭院中,桌子上放着新收的花生、毛豆,还有必不可少的月饼。那时,我总是缠着父亲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听着优美的故事,嘴巴中的月饼更加香甜了。
面对那轮明月,母亲还要进行一项中秋必不可少的仪式——愿月,祈求年年丰收,月月团圆。
那时的我,觉得幸福就是如此简单。可如今,为了追寻梦想,我离开了家乡,终因腿脚不便难以实现父母“团圆”的心愿,愧疚与牵挂不知不觉间爬上心头。
拨通父亲的电话,借着明月打破距离的桎梏,父亲一句简单的“我和你妈都很好”,颤抖了我的声线、湿润了我的眼眶、温暖了我的心扉。
“不用挂念我和你妈,我们身体好得很,能吃能睡,有空还和邻居去听戏,生活幸福着哩。”父亲的话中满是幸福,可听来总有一种失落感。
“不用为我和你爸操心,倒是你要多注意,这段时间阴雨天多,腿又疼了吧?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和邻里相处好,和朋友多走动。”母亲总能用温柔的慈爱,抚慰我的伤痛。
父母总是这样,用一句句“不用挂念”、一声声“不用操心”让我安心,却又将对我的牵挂藏在唠叨里、藏在家长里短中。
虽说“不用”,又怎能“不用”。夜已深、月西斜,抖落一身的孤寂,望着明月,心中默默念着:“愿父母身体康健,无病无灾;愿亲朋占得欢娱,年年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