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智慧教育不是单纯先进技术的应用,而是以智能技术为支撑,实现未来教育场景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11月11日,记者从省通信管理局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日前联合公布“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全国典型项目及通过验收项目名单,确定了我省4个项目通过验收。其中,黄淮学院“5G+可视化孪生智慧校园”、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基于5G的在线智能考试应用”两个项目入选全国典型项目,标志着我省以5G引弦,助推高质量教育迈入“数智时代”。
“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5G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促进5G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按照“育人为本、多方协同、问题导向、深度融合”的原则开展的项目建设,旨在依托5G网络超高速、低时延、大连接、高可靠等特性,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围绕“教、考、评、校、管”等教育领域重点环节推进应用创新,遴选一批利用5G网络的教育信息化最佳实践和解决方案,培养一批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的典型应用,树立一批可复制推广、可规模应用的发展标杆,为推动“5G+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黄淮学院创建“5G+可视化孪生智慧校园”项目,基于5G专网结合云边协同三维渲染技术,搭建5G智慧化教学环境,开发3D新型教学资源。通过“统一设备接入、统一物联数据标准、统一资源共享”,打造服务全时域、全空域的智能学习新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此次荣获‘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全国典型项目,是对我校利用5G技术在智慧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与激励。我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创新力度,努力构建更加开放、协同、智能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和‘5G+智慧教育’应用规模化推广贡献智慧和力量。”黄淮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河南联通支撑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创建“基于5G的在线智能考试应用”项目,充分发挥5G技术超高速、低时延、大连接、高可靠的特性,建设5G教育专网、MEC边缘云和5G CPE,与校园网无缝融合,集成统一身份认证,并在边缘云上打造智能考试系统,有效解决高校在线考试高并发、大吞吐量等瓶颈,以及跨地域考试和监考问题,实现考场混合编排,满足单门课程4500人以上、并发2万人以上的大规模、跨区域在线智能考试、监考、阅卷和各类数据的智能化综合分析。同时,满足音乐、体育、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个性化考评需求,达到教学从教到考、到管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通过对考试数据的智能分析,为学校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项目的建设成果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示范价值,辐射带动构建了‘5G+智慧教育’新生态,建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在线智能考试全国示范标杆。”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相关负责人坦言。
“我们将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继续做好入选项目的跟踪服务,总结经验做法和成效,做好对黄淮学院和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两个全国典型项目在全省范围内的宣传工作。”省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还将加强对省内“5G+智慧教育”创新应用试点项目的跟踪指导,强化标杆引领示范作用,加快5G教育云平台和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5G互动教学、5G智能考试、5G综合评价等场景应用,提升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各环节信息化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持续推动5G与教育融合创新应用,以点带面推动我省5G赋能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