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4-12-03 09:42:26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杨存玲

  教授的课堂不在大学校园里,而在田间地头;研究生在村里“读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乡亲们遇到农业生产难题,习惯性地走进“科技小院”,因为“这些教授、大学生的办法还真管用”。11月29日,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举行的“校地协同 站院联建”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创新试点项目推进会上,“科技小院”再次惊艳亮相,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马万里、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等分别为2024年科技小院杯“粮王大赛”的14名获奖者颁发了奖牌、荣誉证书。

  “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创新试点工作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有力探索,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是完善农技推广协同机制的有力举措。”马万里表示,开展科技小院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联建试点谋划酝酿已久,扎实地推进这项试点工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今年的探索实践,试点工作的方向日益明确,路径基本清晰,机制不断完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全省已经先后建成58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但打通了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还在农村科普、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全省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科技保障。

  “科技小院”建到农民家门口 成农户“主心骨”

  “种粮12年,我中间走了不少弯路、踩了不少坑,直到接触到‘科技小院’,就像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科技大门,‘科技小院’的专家老师多次到我的农场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帮助我实施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我种的玉米单产有了很大的提升,正是他们的帮助,使我第一次参加科技小院杯粮王大赛就获得了三等奖。”杞县李贺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常军对于自己今年的比赛成绩很满意。

  2012年9月,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专家成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优良,在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建立了河南省第1个“科技小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科技小院”的研究与技术转化实现“零距离”,有力地推动了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十几年的实践探索,证明了“科技小院”内在的不竭动力。

  “‘科技小院’从形式上看是一个院子,但从内涵上来说,它又不是个院子。因为这里面住的不是普通农民,而是从河南农业大学去的老师和学生,准确地说,是一些科技人员。它更多充当的是一个载体、一个纽带,通过老师、学生长期驻扎,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再转化成技术成果,帮助农民节本增收。”关于“科技小院”具体是什么,叶优良娓娓道来。

  十几年来,河南借助“科技小院”的专家资源和技术成果,积极探索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和校地协作成果转化新路径,已经形成由点及线到面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层农技推广新模式。

  “科技小院”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校科研,一头连着田间地头,让涉农高校和院所的专家、学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

  “传统种植模式中,很多人都依靠经验,别人怎么种,自己就学着怎么种,而现代农业在科技的加持下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李常军告诉记者,科技加持让农业更有“钱”途,他说必须紧跟“科技小院”的步伐,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引进新技术,推进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带动身边更多的农户一起进步。

  “现在都讲究科学种田,‘科技小院’的专家到现场,指导我如何合理施肥,我们按照专家讲的去做,果然取得了大丰收。”2024年科技小院杯“粮王大赛”三等奖获得者、郏县润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利峰今年种了400多亩地,经过“科技小院”专家团队的指导,粮食取得了丰产,这让他对于种粮越来越有信心。

  近年来,我省依托已建和在建的“科技小院”,组织动员涉农高校与院所导师、专家,带领入院研究生、实训本科生、技术骨干,开展科技咨询、培训讲座、调研论证等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户提供“零距离”的科技指导和服务,在帮农民解难题、为农业保丰收的同时,也培养了青年农业科技人才。

  “河南从2012年第一个‘科技小院’建设落地,到现在已经先后建成58个,12年来,‘科技小院’在农技推广方面一直坚持初心,现在‘科技小院’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始传播,这都是因为‘科技小院’为农技推广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赵翠萍还表示,“科技小院”在开展农技推广方面,早已进入农业农村部的视野当中。

  小院虽小,大有可为。作为河南“科技小院”的首创者,叶优良认为,从创建之初“科技小院”就在努力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村农民脱节的问题。从单纯为农户解决技术问题,到助力当地种植结构调整,在“科技小院”带动下,不少人收入提升了,观念扭转了。

  “科技小院”撬动大产业 为乡村振兴输送“血液”

  兰考“科技小院”,是国内唯一一个最早由本科生主导建立的“科技小院”。如今,该“科技小院”有指导老师3名,常驻研究生4名,本科生5名。每年到了寒暑假,兰考“科技小院”就迎来了最热闹的时间段。来自省内外高校的不少大学生利用假期来这里做社会实践,担任临时志愿者。

  兰考“科技小院”除了要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的帮扶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引导当地群众种植黑小麦,并带动黑小麦的深加工,从育种到销售,打造一个全产业链条。在兰考“科技小院”团队的指导下,当地农户逐步扩大了黑小麦和富锌小麦的种植面积,完善了富锌黑小麦产业标准体系,打造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单品冠军,该“科技小院”与兰考县粮食协会还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完善了“农户+科技小院+联合社+公司”的新型合作模式。

  “以前风调雨顺最高产的年头,亩产也就1300斤,今年我种的50亩玉米,打了49.4吨,平均每亩1960斤,这是在没有接触‘科技小院’时想象不到的。”郏县任尚家庭农场负责人任延旭去年10份开始接触“科技小院”,在今年的科技小院杯粮王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任延旭认为,“科技小院”是科技落地农田最好的平台,通过“科技小院”,他懂得了不能只埋头苦干,还需要抬头看天,学科技,遇到自己不懂的,只要听专家的话做,准没错。

  深深扎根于农村大地的“科技小院”,正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科技小院”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正释放着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大能量,昭示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试点工作未来可期,试点工作刚刚起步,我们边干边学边完善,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这是一项充满希望的创新工作,希望农业科技工作者同题共答,把试点工作做实、做深、做精,努力交出一份满意答卷。”马万里表示。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