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邬跃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取得明显成效,我国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整体上升,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但是持续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面临诸多困难和影响因素,建议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增强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综合施策、系统发力,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
关键词: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措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此前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中低收入群体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支撑,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
一、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成效明显
自进入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保障改善民生,让改革开放成效更多惠及人民,从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保障等方面推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2016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聚焦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七类重点群体开展六大支撑行动,激发活力,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发展、提高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和提升民生福祉等。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范例。这一系列政策的导向明确,就是要努力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经过持续的努力,推动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的成效逐步显现。近年来,我国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整体上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超过GDP的增长速率,2023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09.55元上升到39217.97元,其中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17元增长到21691元;全国人均消费从12054元上升到26795.68元,其中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从5908元增长到18175元。更多低收入人群通过增收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当今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4100万人,其总规模约相当于美国的两倍和欧盟所有国家的总和。
二、制约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影响因素
我国中低收入群体量大面广、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欠发达城市等,持续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面临诸多困难。
其一,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关键是经济的增长。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的发展经营受阻,经济下行压力趋大,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
其二,我国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要素流动性不够,中低收入群体通过要素价值增收的制约较多,实现的难度大。此外,职业流动仍存在各种显性和隐性障碍。
其三,中低收入群体在整体社会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群体自身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人力资本偏低,竞争力不够强。
其四,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较低,再分配中工薪劳动者税负偏高。
其五,社会基本保障中,医疗、养老、托幼等保障项目水平较低,养老、医疗保障待遇碎片化、差别化仍较突出等。
三、综合施策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
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需强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的综合协调,系统发力。
以经济发展促增收。提振经济工作信心,坚持稳中求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以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为抓手扩大内需,推动需求潜力释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产业帮扶的造血功能,优化搬迁集中安置区产业就业等的后续扶持措施,防止返贫的基础上推动逐步致富。以县域为切入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种途径帮助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富余人员转岗就业或二次创业。鼓励青年群体创新创业,通过创新创业促进就业、带动增加收入。
以劳动就业促增收。劳动报酬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就业是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基础和前提,应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市场主体生存艰难的困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减负,增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社保补贴政策,以及专项贷款、就业补贴等优惠,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稳岗扩岗,鼓励国有企业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支持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加大创新力度,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低收入群体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建立分行业、分层次的差异化工资增长目标保障机制,加快劳动报酬增长速度,让中低收入群体通过参与劳动不断增收。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提升劳动者适应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一方面,针对潜在的劳动者,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变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脱节的窘境;另一方面,针对在岗的劳动者,健全覆盖全体劳动者、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适应人才成长与就业创业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增加普惠性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转换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就业机会、劳动报酬,如台州市制定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地方性法规,这是全国首部以法律手段保障“以技提薪”,“建立技术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幅不低于其他人员增幅,实施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硬招实招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动技术工人加快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以强化帮扶促增收。加大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帮扶力度,对中低收入群体家庭推行免费职业教育,对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给予一定补贴,通过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增收能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把高校毕业生等作为重点帮扶群体,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其创新创业,开展专项就业服务,使他们就业有保障、生活有出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除依托劳动要素外,合理参与土地、技术、数据等多要素分配,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进改革医药卫生、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完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医疗保障托底政策,减轻中低收入群体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以及生育、托幼、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5.
[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5-01(01).
[3]袁青川,李金红,贾坤.低收入群体收入现状、问题与增收对策[J].经济论坛,2023(12):96-106.
[4]陈彬.当前我国居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20(11):3-5,37.
[5]杨穗.低收入群体增收与福祉改善的保障路径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4):70-79.
基金项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4年度部级课题“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法治保障研究”(项目编号为24&ZC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