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百强 李媛媛
1月18日上午,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全省主要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
2024 出彩“成绩单”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全年生产总值6.36万亿元、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工业投资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万亿元、增长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三个一批”项目1.68万个,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9718个。318个“两重”项目全面开工,汽车以旧换新超40万辆、家电超450万台。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扛起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
创新能力起势跃升。中原科技城国家级科研平台23家。中原医学科学城智能医学研究设施、质子医疗中心启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落地实施。中原农谷集聚种业研发团队53支,培育优良品种161个。省实验室27 家、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产业研究院55家。
新兴产业加速成长。“7+28+N”产业链群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2.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2%。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4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0万辆,超聚变国产化服务器销售额居全国首位。全球“灯塔工厂”3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0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4家,规上制造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82.4%。
乡村振兴有力有效。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累计超过170万亩。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50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33万亩,建成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86个。
改革开放深化拓展。分型分类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经营主体达1127.8万户,民间投资增长10.5%。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持续深化,1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197项高频事项“免证可办”。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郑州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
绿色发展提质增效。黄河干流水质持续保持II类,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4.4万亩,完成中小河流治理651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76平方公里。完成丹江口库区周边石漠化治理100万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干渠水质稳定在II类及以上。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6万人。新设高等院校7所,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持续深化,扩充幼儿园公办学位7.6 万个。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0个,80%的县级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首批10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成。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接待游客突破1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万亿元。
2025 美好“新蓝图”
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进出口稳中提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十四五”考核目标。
重点工作
扩大内需——加力提振消费。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壮大数字、绿色、智能等消费热点,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力扩大投资。加快建设雄商高铁、平漯周高铁、郑州南站,开工焦洛平、南信合高铁。建成沿黄高速公路等项目,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深入推进“双百”工程,实施省重点项目1000个,完成投资1万亿元。加力稳住楼市。新增保障性住房5.7万套,推动“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全面完成保交房项目交付任务。
深度融合——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成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28条重点产业链,实施超硬材料功能化应用、通算智算超算融合发展、可再生能源高值利用等20个重大科技专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快实现营收1亿元以上企业有研发机构、5亿元以上企业有标志性研发成果、10亿元以上企业有创新联合体、100亿元以上企业成为科技领军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强化一流创新生态构建。改革省级科技计划体系,全面推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青年人才承担科技项目比重;加强对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集群化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行动,支持新型电力装备、现代食品等产业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出第二批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产业链,推动7大产业集群成体系成支柱成支撑。突出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提升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功能,构建全省一体化算力网,推进全省信创云网建设,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做强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突出未来产业培育。瞄准人形机器人、高端仪器装备等赛道,开发具身智能整机产品,建设郑州智能传感谷。瞄准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加快建设重点领域垂直大模型。瞄准碳基新材料、先进功能材料等,推动电子级金刚石、高纯石英等新一代电子材料创新发展,支持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地打造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瞄准新型储能、氢能等,加快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郑洛新焦锂电池产业带。
乡村全面振兴——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设1500万亩小麦、2000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实施乡村建设提质工程。培育2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农民持续增收工程。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壮大粮油、畜牧、特色果蔬等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超百亿、超千亿产业链,做强“豫农优品”品牌。
民生持续改善——努力让就业更充分。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实施好大规模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65万人;办好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努力让教育更优质。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公办园在园幼儿超过50%;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工程,保障新高考平稳实施;推进新一轮职业学校“双高工程”建设;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提质晋位、第二梯队创建实现突破;办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努力让人民更健康。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建成北京天坛医院河南医院等5家医院;推进53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7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新增100所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努力让社会保障更完善。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提升100家县级特困供养机构服务水平,实现1000所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建成1000个村级标准化养老服务站点,培育100个养老服务品牌企业,新增或改造提升医养结合床位2.4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