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协委员李艳玲: 夯实法治建设根基

2025-01-21 10:50:23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沈彤

  “要在系统化制度化上、在协同化普惠化上、在专业化多元化上下功夫,健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基层法治根基。”今年两会期间,河南省政协委员李艳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省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初步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格局。但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仍然存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成效不显著等问题,公共法律服务助力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仍未得到有效发挥,制约着公共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

  李艳玲认为,全省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同程度存在资金和人员不足、场地较窄、智慧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基层“最后一公里”“坐诊”“全业务”落实有差距。我省公共法律服务的热线、网络、实体三大平台之间融合还不充分、不完善,未形成有效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法律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服务保障要提效,在系统化制度化上下功夫。”李艳玲建议加强经费保障,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公益服务补偿和补贴机制,在基层政府财政预算中明确体现法律服务专项支出。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或行业协会设立法律服务基金,以此来保障公共法律服务者的基本待遇、补助补贴。

  服务建设要提档,在协同化普惠化上下功夫。着力优化平台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拓展平台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深化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服务功能,探索建立高效融合的指挥中心和大数据处理中心,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法律服务资源,建立“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用“数字法治”构筑智慧法治重要版块。同时,还要加大农村和特殊群体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对农村和特殊群体的供给,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向偏远落后乡村倾斜。畅通特殊群体申请法律援助的通道,简化服务流程,确保应援优援;将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与司法所规范化标准融合、一体建设、资源共享,完善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让公共法律服务真正满足群众需求。

  服务供给要提优,在专业化多元化上下功夫,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方协同开展法律服务,确保法律服务人人共享。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出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菜单,做到“按需配单”,“点对点”精准提供服务。探索“互联网+”新模式,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服务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实现线上线下法律服务有效补充,为民众提供更优的法律服务。

编辑: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