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
寒冬腊月,霜风凛冽。1月16日零时,夜幕降临后的郑太高铁修武西站安静下来。沿着铁路线望去,纵横的钢轨在旷野中伸展,如同大地的脉络,向着远方奔腾而去。
扳手、量具、油壶……又到了高铁的“天窗”时段,郑州东高铁基础设施段信号工张生周和他的工友们早早来到工区,开始了上道作业前的准备工作。他们仔细检查着工具包,“30套,一件不少。”张生周说。
“春运期间,高铁运行频次增加,设备维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张生周解释道,“这些工具就如同我们‘战斗的装备’,是确保高铁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即便有些工具不常使用,每次也必须全部携带。”
48岁的张生周,是铁路供电专业岗位上的资深专家。在这个他坚守了29年的“阵地”上,他所检修、负责的设备从未出现过一起责任故障。而在高铁岗位的12年生涯中,他负责的设备质量鉴定优良率始终保持在100%。
“今晚的天窗作业时间,我们要争取将站内所有的道岔都巡视检查一遍,保障信号设备以最佳状态迎接春运‘大考’。”零时10分,随着对讲机内传来张生周的声音,一支铁路信号工班组背着工具包列队上道,他们将要前往各自的“战斗堡垒”,厚重的防寒服在寒风中沙沙作响。
“张工,这个密贴状态可以吗?您帮我看看。”张生周寻着声音紧跟着靠上去,原来是新入职3年的高俊杰,他正在测量基本轨与尖轨间的缝隙,看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工作间隙,高俊杰告诉记者:“每次跟着张工一起作业都特别安心,不管面对多复杂的故障,他都能处理好而且会详细地给我们讲。”
凌晨1时15分,夜更深了,张生周和工友们手中的工具在不断地变换,每个人的眼神透着专注与执着。深夜中,说话声、虫鸣声、机械设备转换声相互交织,就像一首交响乐,节奏轻快且平稳有序,这群铁路信号工在寒风萧瑟的深夜中干得火热,明亮的头灯在黑夜里盈动。
“作为维护高铁信号设备的一员,我们非常自豪。”张生周说,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铁路设备,更是一条让在外游子都能准时返乡过年的回家路。
春运期间,检修一组信号设备需要35分钟,一个晚上张生周和同事们至少需要检修14组。凌晨4时,他们完成了当天的维护任务,作业完毕后,张生周对着作业工具单清点一件件工具,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完成所有作业内容后,才和工友松了一口气。行走在铁轨旁厚厚的道砟上,星河点缀着无垠的苍穹,大家的脚步下“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逐梦前行的优美旋律。
据悉,我省的高铁线路总长超过2000公里,每晚都有像张生周和他的工友们这样的约1000名铁路工人上道作业。无论风霜雨雪,他们始终坚守岗位,日复一日地守护着高铁的安全、平稳运行,确保每一位旅客都能平安抵达目的地。
四季流转,信号永明。“能为春运‘把脉问诊’,守护旅客平安出行,我感到很骄傲。”张生周说,“每天看到列车顺利通过我们维护的路段时,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