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容“封号圈”肆意破坏网络公平环境

2025-02-20 14:51:12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近日,澎湃公众互动平台接获大量关于短视频平台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的投诉。多个受访者称,“封号圈”群体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或获得快感,或敲诈牟利,或提高名气“收徒”获利。

  据了解,“封号圈”的组织者名义上是“收徒”,实际上是打着教授运营网络账号的旗号,威逼勒索网络账号持有者交纳“保护费”,否则就会动用大量网络水军对该账号持续进行恶意举报,甚至利用AI工具制造虚假证据进行栽赃陷害。被盯上的用户哪怕没有实际违规行为,往往也“难逃一劫”,这让不少自媒体叫苦不迭。据悉,仅2024年3月,某平台联合公安机关打掉恶意举报窝点,就封禁超3000个水军账号,过滤恶意P图举报上千个。

  网络平台设置举报功能,本意是举全网之力净化网络公共环境,及时遏止和阻断违法违规信息的传播,如今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将其异化为牟利的工具,甚至因此形成了“黑色产业链”,让人始料不及,也让人深感忧虑。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一现象不仅凸显了网络空间里道德约束力的缺失,也暴露了目前网络平台和相关部门对此监管的不到位。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跟上技术作恶的步伐,以快速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大数据算法加持的当下,网络平台引入人工智能实时监控异常举报,应该说并非难事,再辅以后台专职人员对异常举报的严格审核,判定被举报对象违规行为是否真实存在,即能大幅减少被恶意举报造成的伤害。

  所要重点着力的是制度层面,监管部门不妨将个人信用制度引入网络空间,仿照阿里设置蚂蚁分值的措施,设计网络个人信用等级分,对于存在恶意举报的个人进行降分处理,如存在敲诈勒索行为,也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手段固定好相关证据,再交司法部门处理。

  总之,对于利用“封号圈”敲诈牟利的现象决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尽快织密相关制度之网,并使每个网民都意识到,举报按钮是维护清朗网络的武器,而不是要挟他人就范的筹码。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