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竞发时,春回伏牛山。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的西峡县,正迎来其14万亩猕猴桃园的萌芽展叶、抽梢孕蕾关键阶段。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推动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3月8日至9日,土壤肥料专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丙奇率领院县共建(西峡)猕猴桃专题团队,深入西峡县丹水镇、五里桥镇和丁河镇等核心产区,针对猕猴桃春季管理尤其是施肥环节,开展一系列技术指导活动。
在西峡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菌、果、药三大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菌渣、药渣及猕猴桃枝条等农业废弃物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挑战,西峡华联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果乐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及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将药渣、菌渣、牛粪和尿素作为原料,通过精确调控,将碳氮比控制在25%~30%之间、含水量控制在50%~60%之间,并在每吨腐熟料中加入200克腐熟菌剂,辅以每5~7天一次的翻堆作业,历经5~7周的精心发酵,成功将这些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高效的有机肥。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废弃物的无害化利用,更探索出一条“菌—果—药”循环农业的新模式,为县域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在猕猴桃专题团队指导下,通过平衡施肥、施用有机肥、水肥发酵及林下种植绿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西峡县猕猴桃园化肥施用量减少了15%,土壤容重降低了5.43%~10.01%,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6.78%~13.86%,土壤有机质含量更是提升了10.65%~14.05%。这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标志着果园地力得到了显著的改良与提升。
针对当前猕猴桃萌芽期的养分需求,李丙奇给出了专业的施肥建议。他强调,在猕猴桃萌芽前的1~2周内,应施用高氮中磷中钾(配方接近20-10-10)的复合肥,具体施用量需根据果园产量和树龄灵活调整,一般为1~2斤/株。施肥时,建议采用浅沟施或撒施旋耕后浇水的方式,以确保肥料能够被充分吸收利用。(冯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