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直播带货带到“坑”里

2025-03-15 03:30:01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吴白琰

  “家人们,这绝对是纯红薯粉条,假一赔十。”直播间里,拥有2500万粉丝的网红“东北雨姐”信誓旦旦地推销着产品。然而,消费者收到的却是掺杂了木薯成分的粉条。这场虚假宣传风波最终以165万元罚款收场。

  2025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呼吁社会各界构建更透明、诚信的消费环境。然而,随着直播电商的蓬勃发展,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售后缺位等问题频频引发争议。近日,记者通过采访,探秘直播间购物背后的乱象与“套路”。

  直播间里的“套路”

  实物与宣传货不对板。郑州市民老李最近才学会网购,在抖音直播间被“麻辣小甲鱼”的诱人画面吸引,下单后因春节物流延迟,半个月后才收到货。拆开包裹时,五只装的“麻辣小甲鱼”竟变成了一袋速冻牛肉丸。老李气愤地说:“找客服反映问题,他们一直装聋作哑。”

  冲动消费成“退货马拉松”。郑州市民郭女士最近沉迷于直播间抢购“大牌外贸尾货”。她每天下单七八件商品,甚至需用小推车从快递站取货。但多数商品与直播间展示的货物相差甚远。

  低价“捡漏”实为廉价仿品。大学生新雨在某玉石直播间以79元“捡漏”了一款宣称市价数百元的黄水晶手串,到货后却发现是染色玻璃珠。”她直言,直播间利用灯光、话术和剪辑制造的“视觉骗局”让她“踩了坑”。

  谁在纵容“直播套路”

  记者调查发现,直播间乱象频发与多重因素相关。

  平台监管缺位。部分直播平台对商家资质审核不严,商品描述与实际不符时,仅以“退货”草草处理,缺乏实质性处罚。

  主播责任模糊。一些主播为冲销量夸大宣传,甚至与商家“合谋”虚假标注原价,利用“限量”“秒杀”“最低价”等词汇制造焦虑。

  消费者维权难。售后入口隐蔽、客服响应迟缓、举证成本高,让许多消费者选择“自认倒霉”。

  当前直播带货涉及主播、品牌方、电商平台等多方,消费者维权时常陷入“多方扯皮”的困境。郑州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赵一磊表示:“直播间口头承诺的法律效力认定困难,取证技术门槛高,导致多数消费者选择吃哑巴亏。 ”

  打破消费者的“信任僵局”

  直播间里,“家人们”的亲密称呼与“最后三单”的饥饿营销,不断刺激消费者冲动消费。然而,郭女士用推车拉回成堆快递,却发现半数商品需退货;新雨79元“捡漏”的黄水晶手串实为染色玻璃珠,信任早已支离破碎。商家如何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郑州市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直播电商不能成为法外之地,亟须细化电子商务法相关条款,明确主播连带责任,让‘共筑满意消费’从口号落地为行动。”

  直播间本应是便捷购物的新渠道,而非“套路”横行的灰色地带。唯有监管部门、电商平台、商家与消费者共同发力,才能撕破“套路”伪装,让每一笔订单都经得起“拆箱检验”。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