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靳李君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清明节在和风花香中临近,不少在外的游子早早就踏上了归乡的路途。
“我们老家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习俗,就是清明节祭祖要提前几天,而农历十月初一祭拜先人则宜后延几天,所以我周一一上班就向公司请了假提前回乡,以便会同本族的亲友一起祭祖。”4月1日,在上海务工的陈志鹏搭乘高铁回到了许昌老家,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家族大、人口多,非常重视宗族联系,每年清明节、除夕,都是全族大聚会的日子,大家不论多忙都会抽时间聚到一起,感受伦理亲情,维护宗族团结。”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郑州周边的售卖祭品的商铺最近生意也异常火爆。“每年清明节前,都是各类祭品销售最旺的时节,说明根亲文化是深植于我们内心深处、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位于新郑市人民路上的一家祭品销售店的老板李财旺说。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清明节的气息也弥漫在一个个小小的青团之中。在新郑市龙湖街道富田兴和湾小区的一户居民家中,市民乔成军正耐心地教导孙女制作青团。桌上摆放着嫩绿的艾草汁、洁白的糯米粉和香甜的豆沙馅,一切准备就绪。“宝贝,先把艾草汁慢慢倒入糯米粉里,然后用手揉,就像揉面团一样。”乔成军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孩子学着爷爷的样子,认真地揉着面团,不一会儿,原本松散的糯米粉在他手中逐渐变成了光滑的绿色面团,接着,再用手指捏出一个小窝,填入豆沙馅,然后小心翼翼地包起来,搓成一个椭圆形的青团。
“每年清明节,我们家都会一起做青团。这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做青团,我想让孩子了解清明节的习俗,记住我们的传统。”乔成军微笑着说。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文化意义深远而厚重。
“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不仅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更是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从家族层面来看,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强化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人们在这一天,带着对先人的思念齐聚一堂,传承家族的家风与价值观。从民族精神角度而言,清明节蕴含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新郑市文化馆负责人高沛表示,“此外,清明节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们走出家门踏青赏春,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体悟生命的轮回与延续。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让这一古老的节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极具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