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在当今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环境下,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今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主题是“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那么,职业人群往往会面临哪些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如何应对?近日,记者针对相关问题采访了专业人士。
静默危机威胁职场人群
“最近心里很烦,晚上总是睡不好觉,梦中还在做账。”
“我觉得工作没意思,总是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4月23日21时许,在郑州市红旗路一处夜市摊点前,从事会计工作的李向辉和“快递小哥”刘畅坐在一起谈心,言语中透露出焦虑与无奈。
针对李向辉和刘畅的情况,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张洁认为,表面看来,李向辉和刘畅是在“吐槽”,其实是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引起了轻度抑郁,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就会导致病情加重,严重者会走向崩溃的边缘。
“职业人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重视,这种静默危机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职业病一病区主任郭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常见的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职业紧张、歧视、职业倦怠、抑郁、焦虑等。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会导致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疲惫不堪等抑郁状态;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而导致的情感耗竭、冷漠和成就感下降而造成职业倦怠。
心理困扰形成“隐性成本黑洞”
“你也要离职,为什么?”前不久,王鹏接过一名老员工递交的辞职报告,心中充满疑惑。
王鹏是郑州一家连锁企业负责人,他不明白近两个月员工为何纷纷离职,要求人事部门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竟是员工们觉得营业额减少,猜测企业不会支撑太久。两三名员工相继离职后,其他员工也出现了心理困扰,逐渐对企业失去了信心。
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离职不仅关乎个人,还会使周围的同事产生情绪波动,形成心理压力,对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工作效率下降、工作质量降低等。
“如果团队陷入情绪传染的恶性循环,就会形成‘隐性成本黑洞’,导致企业决策失误、沟通成本增加、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这在财务报表中难以直接体现,但是会影响组织效能。”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说。除了情绪传染,长时间加班、高强度的任务、激烈的职场竞争等也会使职业人群不堪重负,从而引起心理疾病,影响企业发展。
全方位守护“心”防线
“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个人、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郭伟认为,要想有效应对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防护体系。
郭伟说,从个人层面来讲,要成为“心理工程师”,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身体素质;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过分自责和抱怨;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减少因职业发展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从企业层面来讲,要为职场人群打造“心理安全港”,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推行弹性工作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提供心理支持和培训;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社会层面来讲,要编织“心理安全网”,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形成“自助、互助、专业援助”的阶梯式支持网络;推动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完善,为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权益提供制度保障。
张洁认为,职场人群压力比较大,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可以到心理门诊咨询,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及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也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情绪。同时,相关部门要营造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完善服务体系和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共同构建健康、和谐、高效的职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