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号角

2025-07-01 11:43:33   来源:河南经济报

  ■许晨

  不久前,我来到革命老区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虽说这个区是进入21世纪以来设立的,但因其脱胎于原吉安县的东固镇、富田乡、云楼乡、新圩镇、文陂乡和吉水县富滩镇等地,可谓是原汁原味的“老吉安”。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军旅生活的老兵,我对青原区的红色文化倍感亲切。走进千年古村渼陂村、陂下村,我参观了红四军总部旧址梁氏总祠永慕堂、曾召开“二七会议”的会场,以及经典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取景地。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旧址,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也触动了我的心灵。

  村镇里那一条条、一幅幅存留近百年的革命标语、口号和漫画,让我深受触动。从这边的房檐下到那里的院墙上,从祠堂的板壁间到村头的石桥边,有用红土涂抹的,有用白灰刷成的,也有用黑墨书写的——

  “勇敢坚决的工农当红军去!”

  “红军中官兵伕薪饷穿吃一样,白军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

  “欢迎白军士兵拖枪来当红军!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

  “打土豪分田地,欢迎白军士兵来当红军!”

  …………

  字体大小不一,内容丰富多样,主题只有一个:宣传红军使命,唤醒工农群众。虽然历经风雨侵蚀,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残缺不全,仍令人感觉到热血沸腾。我满怀深情地轻声朗读着,仿佛看到当年的红军战士站在高凳上,一手提着石灰桶,一手拿着板刷在书写……

  时光流逝,诸多景物似乎都成了过眼云烟,而那一条条时隐时现的红色标语,如同一道道穿越时空的桥梁,将我带回那遥远而亲近的赣西南苏区时代。据了解,在全国文物普查中,江西吉安发现可辨认的红军标语有3000余条,其中仅青原区就有1000余条。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吉安位于赣江中游地区,地处罗霄山脉东麓,紧靠井冈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很自然地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在艰难困苦的战斗岁月中,吉安人民始终走在革命斗争的前列。那些遍布乡镇村落大街小巷的红军标语,就是这片红色土地上革命浪潮的最好见证。

  可以说,只要有红军部队和苏维埃政府活动过的地方,就必然有标语。红军不仅是一支单纯的作战队伍,更是一支肩负着宣传启蒙、改造社会的政治先锋队。

  我沿着村街缓步前行,忽然,一面土墙上赫然显现的“粉碎白军进攻”6个大字映入眼帘。细看之下,其中“白”字墨色更为浓重且字形略显扩大,与整体笔迹存在明显差异。我好奇地向陪同者发问:“咦,这个字是怎么回事?”

  “那是在双方‘拉锯’时期,红军写了这条标语。国民党军打过来,令士兵把‘白’字改成‘红’字。咱们打回来后,又把字改了回来。”

  “这是标语也打‘拉锯战’啊!”

  当年,红色标语使国民党反动派“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军队占领湘赣根据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强令清洗或铲除这些标语。根据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想尽办法保护标语:或在标语表面刷上泥浆、石灰水,或将室内标语用纸糊封,或用柴草等杂物将其掩盖。

  这天下午,在年轻讲解员的引领下,我参观了设在富田镇王家村的红色标语展览馆。穿过一条条悠悠古街,转入千年古村的中心,有一处刷着白墙的平房,门楣上一行大字——“富田红色标语展”。几间打通连成一片的展室里,悬挂着一幅幅放大的照片:内容是各村镇老房外墙、内墙和门板上书写的红色标语。

  我凝望着这些历经战火和风雨洗礼的红色标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又看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热闹场景。如今,这些珍贵的革命遗存虽然已经斑驳难辨,后来的人依然可以从中透视历史画卷,缅怀光辉业绩……

  当搭乘的中巴车驶出古村时,我还在恋恋不舍地透过车窗向外遥望,那一条条红军标语在视野中渐行渐远。蓦然间,我似乎看到标语“活”了起来,耳畔响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激情呼声和反“围剿”的隆隆炮声。

  哦,这是一声声、一阵阵无声的号角啊!从遥远的年代穿越历史的风烟,鼓舞着红军精神的继承者在强军路上一往无前。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