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人民法院 巧用“六尺巷”典故化解邻里纠纷

2025-07-03 14:52:26   来源:河南经济报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典故,承载着中国人邻里相让的智慧,如今穿越时空,又照进原阳县韩董庄镇某村的这场宅基地纠纷里。

  毛某家的祖遗宅基地,本是改善居住的希望,2023年3月他拆除老宅准备重建,却遭西邻吴某父子阻挠。双方对宅基地边界各执一词,毛某认为自己依规用地,吴某父子则称其侵占自家地界。镇、村干部调解都没结果,矛盾越闹越大,毛某只能诉至原阳县人民法院。

  法院审理后,认定毛某依村规划占有土地,判决吴某父子停止妨害建房施工。然而,判决生效后,吴某父子并未履行判决义务,依旧阻拦毛某建房,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原阳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申法伟接手此案后,深感责任重大。他明白,简单的强制执行或许能解决一时问题,但无法真正化解邻里间的积怨,还可能让矛盾恶化。

  他频繁往返乡村,先当“倾听者”:听毛某念叨盖房盼安居的急切,讲建材损坏、住危房的委屈;听吴某父子诉说宅基地因村里冲路,边界认定难的困扰,还有多年积怨的无奈。申法伟把“六尺巷”的故事,融进法律条文,跟双方唠:“古时有三尺让墙,换得邻里千秋佳话,咱如今各让一步,往后抬头不见低头见,日子也舒坦。”

  调解卡壳时,他借“乡土力量”——请村里长辈、干部共坐一堂,用乡里乡亲的熟络,消融对立。长辈们忆起村里过往和谐,村干部摆事实讲规划,慢慢让双方放下执念。终于,双方松开“死结”:被告让30厘米、原告让45厘米,留出75厘米巷道,恰似现代版“六尺巷”,既给建房留了空间,更给邻里情留了通道。

  申法伟没让和解停在纸上,打地基时,他守在现场,帮着定边界、解小摩擦,量尺划线、协调施工,让“让墙”从协议变成看得见的和谐。从剑拔弩张到携手让地,这场纠纷的化解,是司法接上“乡土气”、续上邻里情的生动实践,让千年让墙智慧,在新时代乡村,开出法治与温情共融的花。(刘明)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