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5月29日,记者从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了解到,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推动实施了多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提升、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以规划编制为引领,优化生态保护格局。通过建立“1+N”的规划体系,明确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指标、重点区域、主要任务等,为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谋划实施相关重大项目提供重要依据。在各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下,优化配置生态空间,逐步构建起以沿黄生态带为重点,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三大山系为生态屏障,以淮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干渠沿线、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沙颍河等生态廊道为脉络,以各类自然保护地及生态斑块为关键节点的“一带三屏四廊多斑块”生态保护格局。
以工程项目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组织实施了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秦岭东段洛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国家重点工程、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历史遗留工矿土地整治项目、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项目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水环境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等方面全面发力,有效修复了受损的生态系统,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目前,作为国家第三批试点工程的南太行工程已全部完工,对巩固太行山生态屏障、保障京津冀周边生态安全、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国家“十四五”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秦岭洛河项目,其包含的56个单位工程均已开展勘察设计,其中9个单位工程已进场实施,项目有序推进中。
以专项行动为依托,着力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黄河河南段左右岸的主要生态问题,集中开展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执法检查、涉水排污单位稳定达标排放、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整治、生态破坏问题排查整治、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执法检查、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等 6个专项行动,发现整治了一批生态环境问题。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破坏问题,开展黄河“清废”行动、“一废一库一品”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打击生态破坏问题专项执法等专项行动,清理整顿破坏环境问题,消除了一批风险隐患。目前,黄河干流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以执法监管为保障,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建立健全执法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等重点领域执法监管,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矿山管理、湿地保护、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制定了《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条例》,强化对露天矿山的监管,加大对不履行露天矿山生态保护和修复行为的打击力度。
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抓手,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针对我省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矿山治理历史欠账较多等生态系统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组织实施了山区生态林、平原防风固沙林、生态廊道绿化、农田防护林、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工程,两年来,全省完成造林475.33万亩,森林抚育391.9万亩,国土绿化取得积极成效。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截至今年4月,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地345处,将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重点保护物种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步伐加快。开展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及重点城市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五年来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72万亩,矿山修复取得积极成效。
据悉,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扛稳生态保护修复的政治责任,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推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强化执法监管和部门协同、加强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
编辑:李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