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截至今年8月底共上市期货期权品种121个,较2018年底增加60个——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显成效
时间: 2023年09月12日11:34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5日以来,中国期货业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2023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相继举行,期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共上市期货期权品种121个,较2018年底增加60个;目前已有46个商品、股指期货及期权产品面向QFII/R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交易。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期货市场近些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市场运行质量、机构服务能力等方面需提高完善,还要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期货市场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市场结构明显优化

  在9月5日举行的中国期货业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过去5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市场结构明显优化。

  品种体系不断丰富。品种结构上,由过去以商品期货品种为主向商品金融并行、期货期权并重转变。品种覆盖面上,已经全面覆盖农业、工业产业的初级、中间、终端产品。特别是依托中国完整产业链特征,发掘上市PTA、燃料油、塑料等重要产业链的中间产品期货品种,与中国完整产业体系相匹配。上月,欧线集装箱航运指数成功上市,填补了中国商品期货领域的一个空白。

  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期货市场总成交量67.7亿手,成交额534.9万亿元,与201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23%和154%。今年上半年,全市场交易量和持仓量保持显著增长态势。8月初,中国期货市场总资金突破1.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交易者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全市场机构投资者成交量占比为46.3%,较2018年同期上升了25.6%。今年6月底,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仓量和客户权益占比分别为70.3%和70.9%。特别是产业客户参与度稳步提升。6月底,产业客户持仓占比提升至31.5%,A股上市公司套期保值参与率由2013年的6.5%提高到了22.9%。

  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凸显

  期货市场与实物现货市场直接相联。根据最新期货品种功能评估,目前期货市场期现相关性在90%以上的品种共40个,铜、玉米、棉花、黄大豆一号等品种期现价格相关性在95%以上。

  “期货市场具有天然的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跨虚实属性和特点。”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安青松说,多年来,期货市场已经形成服务实体经济的特色业务模式:创立并稳步扩大“保险+期货”模式,构建农业补贴、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的联动机制,将农产品市场风险向期货市场转移;推进期现融合深化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通过设立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创新开展仓单服务、基差贸易、含权贸易、场外衍生品等风险管理业务,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证监会数据显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凸显。2021年至今,期货风险管理公司通过期现业务累计服务实体企业8.3万家次,其中,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5.7万家次、服务上市公司7524家次。

  在“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方面,安青松介绍,2016年以来共有73家期货公司通过“保险+期货”金融支农模式,为生猪、玉米、苹果、天然橡胶等18个涉农品种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累计承保货值1346.1亿元。项目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24个县,覆盖农户538.7万户次。

  优化开放型品种业务布局

  在持续发展中,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加快推进。9月8日,方星海在2023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介绍,随着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发布实施和相关配套规章规范的不断完善,期货市场法治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围绕交易所跨境业务合作、外资机构准入、境外客户管理等开放关键领域,配套制度安排逐渐完善,为双向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保障,有效提升了期货市场开放的力度和速度。

  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以原油期货上市为起点,中国期货市场已有24个品种相继实现对外开放,近期上市的集装箱运价指数期货实现了服务类品种开放的突破。境外机构参与方面,随着开放品种范围不断扩大,境外客户参与数量持续增加,以郑商所品种为例,目前已有60余个QFII/RQFII机构参与,境外客户遍及23个国家地区。国际价格影响力方面,以原油、PTA等为代表的重点开放品种已成为跨境贸易定价的重要参考和基准。

  谈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方星海表示,将持续优化开放型品种业务布局,推出更多特定品种,稳步拓宽QFII/RQFII的投资范围,不断深化交易所跨境业务合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开放路径。优化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制度规则,为境外客户参与中国期货市场提供更加便利友好的环境等。(记者 邱海峰) (2023年09月12日第03版)


编辑:晏语悦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