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杨洋 申桂玲
2000年,30岁的罗金亮从一个农民,转变成农资直营店,不到四年时间,他从一个“小白”,蜕变成为了当地种植户心目中的“贴心管家”,2004年,从直营店转变成专营店,销量从最初的四五吨达到现在的四五百吨,在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农资界竖起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从初出茅庐到渐入佳境
罗金亮从小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作为农民的他总在思考怎么提升产量,起初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选用天脊肥料,种植的小麦产量从最初的1000斤到1600斤,其他粮食产量每年都在攀升。他通过考察学习,2000年,决定成立自己的农资直营店,并与天脊集团合作。
“有品牌、有口碑、有渠道,还有我多年的种植经验,给做农资的我足够信心。”罗金亮介绍道,“刚做农资的头两个月,我每天很少在店里守着,农忙时节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服务,帮农户解决问题,围绕农户增产增收持续学习,时刻关注市场行情变化,做很多场促销活动,一年下来销量才达到几吨。”这让罗金亮备受打击。
本想放弃经营农资,去南方打工的罗金亮,被一位农户的举止打动,农户因不识字,拿着天脊肥料袋子来店里问这是什么肥料,想再次购买,这让罗金亮的心头一悦,感觉付出得到了回报。
罗金亮帮助客户把购买的肥料装车送货
随后,他向农户推荐最多的就是天脊肥料,第二年销量达到二十多吨,之后每年的销量都在递增。2004年,他a和代理商去天脊集团再次考察学习,决定做天脊专营店。
从最初年销量天脊肥料四五吨到现在的四五百吨,他总结道:“在肥料品牌的选择上,我一直秉承一个原则,让作物告诉我答案,为了验证每种肥料的效果,我做直营店的那几年,对五种肥料进行小面积试用,并全程对使用效果跟踪回访,再优中选优确定最终的产品。事实证明,我选择天脊,没有错。”
从平凡坚守到贴心管家
为了快速提升知名度,罗金亮首先从做好服务入手,无论买多买少一律送货上门,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随叫随到,风雨无阻。
创业初期,他妻子并不支持,就自己一个人白天边照看门店边接单,打烊后再挨家挨户去送货,用真心对待每一位客户,为此吸引了不少回头客。“不管有没有在我这里买过东西,只要有问题找到我,我都会去看一看,并耐心解答。”罗金亮说道。想方设法为农户增产增收,一传十,十传百,天脊肥料也逐渐被十里八乡的种植户所熟知。
如今,随着当地大蒜、西瓜、大棚草莓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罗金亮的不少客户也加入其中,从粮食作物逐步向经济作物转变,这让他从中看到了天脊肥料销售的巨大前景。针对这些作物的生长特点,罗金亮经常与种植户一道潜心钻研种植技术,什么时间该施肥,施哪种含量的肥料,他都会提前备好货送到地里,成为了种植户心目中的“贴心管家”。
罗金亮在田间和种植户交流大蒜种植技术
据罗金亮回忆,开封市祥符区赵店村农民陈天清,种了30多亩大蒜,在用了他推荐的天脊硝酸磷肥作底肥后,大蒜根粗健壮,叶绿不干尖,提高了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根部病虫害的发生。同村的王芬种了10亩草莓,用了天脊硝硫基作底肥,天脊高钾做追肥后,不仅草莓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品相好,还较其他种植户的的草莓提前了一周上市,收成也较其他农户高出50%以上。
从双向奔赴到双向成就
经过23年的锤炼和成长,罗金亮对农资行业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近两年,肥料价格一路上涨,很多农资店都纷纷将重心放在各种新型肥料上,以谋求更大的利润。而罗金亮依旧坚定地大力推广天脊复合型肥料。用他的话来说,只有销售的产品品质过硬,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说话,才能为农产品带来品质上的提升,增加种植户收益,这是他做农资不变的初心,更是一名农资人的责任。
罗金亮和妻子在向种植户介绍天脊化肥
罗金亮还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有幸成为天脊肥料的专营店,一直以来,天脊集团注重新产品研发、农化服务、示范推广、技术讲座、市场管理和营销创新等,是天脊得以发展和提升的根本原因。真的印验了那句话:究竟能走多远,看你与谁同行。
如今,他还组建了专门的农化和推广团队,正逐步向公司化经营模式转型,罗金亮表示,未来将在朱仙镇树立更多的“标杆”种植户,持续拓宽服务渠道和模式,让天脊肥料滋养更多作物,为百姓增产增收“添砖加瓦”,为朱仙镇种植产业蓬勃发展倾心尽力。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