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高青坡 吉娜 通讯员 郭风丽 王晓磊 文/图
初冬时节,暖阳之下,放眼广阔的钢城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景象。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一项项技术的创新、一串串绩效数字的增长,让人振奋不已。今年前三季度,舞钢市GDP完成123.6亿元,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亿元,同比增长5.5%,各项增速均在平顶山市前列。今年前11个月,舞钢市新开工项目76个,合同投资额421.88亿元,累计到位资金373.58亿元,同比增长5.71%,已完成平顶山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220%。
舞钢市庙街乡引进种植的灵笼白茶,收获季节采茶忙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强动能
舞钢因钢而建、因钢而兴,昔日荒凉破旧的山城,如今拥有百亿规模产业集群,一个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个个优秀人才近悦远来……科技创新正成为舞钢开辟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金钥匙”。
走进舞钢市泰田重工公司,一台台大型液压机正在进行测试,准备发往世界各地。泰田重工是河南省“瞪羚”企业,拥有40多项专利,科技创新让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舞钢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
舞钢市强化创新发展顶层设计,高规格组建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研究出台支持工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科技创新资助奖励办法,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等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抓成效,只要有关创新,在舞钢从来没有一件是小事。
目前,舞钢市49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发明940项,其中2022年新增专利321件,企业参与或独立制订的行业和国家标准达20项,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而高质量平台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舞钢市积极与相关高校对接,建立紧密的政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以“校地企”合作助推“产学研”融合,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先后成功落地了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中原学者工作站、医学人才工作室、“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舞钢分院、饲料营养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肉鸽营养实验室”、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舞钢校区等人才平台。
舞钢市依托河钢集团舞钢公司的河南省宽厚钢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河南省特钢研究院,针对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开展攻关,特钢及特种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郑州大学机械和动力学院相关团队与泰田重工携手,积极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泰田重工的“卡脖子”问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围绕做大特钢及特种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两大主导产业集群,舞钢市加大创新力度、搭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创新发展新动能加速释放。目前,舞钢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达67%,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速达5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4.6%,居平顶山市第一位。
舞钢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瞪羚企业”3家,“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省级以上工程(企业)技术中心1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已达75%。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舞钢市正持续打造科技创新“第一引擎”,吸引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舞钢公司电炉生产往炉内添加铁水
舞钢银龙集团生产车间
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一流创新生态的打造,离不开优质服务的支撑。
近日,舞钢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传来消息,在平顶山市首届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职业技能大赛上,舞钢市以优异成绩获得团体赛第一名。
该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以打好优化营商“政务、开放、法治、人文”四张牌为抓手,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连续两年在河南省县域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第一方阵,并稳居平顶山市首位。
注重效能提升,打好便捷高效“政务牌”。该市统筹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加强县、乡、村三级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审批流程,70个“一件事”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
秉持互利共赢,打好活力迸发“开放牌”。该市加强招商引资与营商环境的精准联动,成立全省首家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审批人员,提供从项目研判到不动产权证办理的全周期服务,实现“拿地即开工”;聚焦要素保障,组建由县级干部任组长的五大要素保障专班,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用能、融资等“急难愁盼”问题;聚焦经开区产城融合,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高标准配套建设休闲、娱乐、商超、医疗、教育、养老、托幼等设施,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满足各类创新人才生产生活需求。
强化依法治理,打好公平公正“法治牌”。该市树牢“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开辟公共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帮助解决各类法律问题;对54个领域制定信用监管制度,对68个领域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构建宽松发展环境;由政法、纪检部门分别牵头,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庸懒散慢、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打造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法治环境。
倡树尊企理念,打好亲商安商“人文牌”。该市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搭建多渠道政企交流合作平台,组建企业家协会和“企业家之家”等,助企高质量发展;建立经营主体网格包联体系,组建29个一级网格、224个二级网格,选派1118名党员干部担任服务企业网格员,实现7600家中小微企业包联全覆盖;搭建钢城营商助企平台和惠企政策网络平台,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领域梳理免申即享事项57项,为企业争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等奖补资金1.9亿元,留抵退税、缓税、“六税两费”优惠2.3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舞钢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94亿元;省、平顶山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8亿元。
绿色产业为高质量发展蓄势助力
舞钢市尹集镇二郎山景区风景如画
天成鸽业青年鸽放飞大棚 任凯 摄
近日,从平顶山市生态环境局舞钢分局获悉:今年前10个月,舞钢市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245天,优良率80.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PM10、PM2.5在平顶山各县(市)中排名前列。
从舞钢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截至目前,该市共接待游客432.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314亿元。仅中秋国庆假期,接待游客70.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03亿元。
近年来,舞钢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河南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县(市)等称号。
舞钢市重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特钢及特种装备制造、精纺及纺织服装“一黑一白”两大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发展,构建全域低碳经济发展体系;重视对传统产业项目实施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三大改造”项目完成率达100%。
舞钢市加快培育绿色未来产业,将电能储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重要方向,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同发力;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华润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多个光伏发电项目落户舞钢经开区园区企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重点实施德鑫模具、祥云风电等项目,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舞钢市推进循环型园区建设,积极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全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关联企业集中布局,上下游协调发展;加快完善园区污水处理、热电联供、危险固废处置、能耗和环保在线监测等基础设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园区内废物循环体系和物质能量优化利用体系。
舞钢市依托“六山两水”良好生态资源基础,推进旅游、康养、种植等“一绿”产业发展,以二郎山、灯台架、祥龙谷等国家AAAA级景区为依托,以刘山公园、佛爷岭公园、湿地游园和山区农家乐为补充,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着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形成品牌效应,舞钢市石漫滩林场二郎山森林康养基地、祥龙谷景区获评河南省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尹集镇姬庄村获批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已建成千亩以上林业基地10个,培育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林果、林菌、林茶、林药等林业专业合作社20余个,林业资源每年可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站在“十四五”发展的关键节点上,舞钢市委、市政府谋定而动,以作则必成的信念,狠抓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和绿色发展,带领全市人民全力答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编辑:李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