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供销 > 正文
助力乡村振兴 供销社大有可为——浅谈全面提升供销社在“三农”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时间: 2024年01月02日16:55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那么,供销社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切实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新时期服务“三农”的神圣使命呢?笔者曾在豫南基层供销社工作多年,始终关注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及取得的成就,现结合多年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按照商业模式的一般规律加以探讨。

  新形势下的市场服务定位

  一、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搞好“农产品进城,日用品下乡”的双向流通。

  近年来,农产品“贱卖”的事情时有发生,农民作为生产者,在市场流通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在利润微薄的背景下,出现了田地撂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双向流通中,农产品上行成为市场难点,供销社可以在产销两端做平衡。在销售端,供销社用合理的价格向农民购进农产品,充分利用线下网点、线上电商、新媒体等,扩大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打通县域流通体系,减去大量的中间环节,让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多卖钱。这样一方面可以稳定农民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以确保农产品供应链长期的韧性和安全性。在成本控制上,供销社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用合理的价格将农具、农药、化肥和日用品等卖给农民,从而在提高农民在农副产品收益的同时,减少农民在农资和日用品端的开支,最终达到城乡之间的互补和共同富裕。当前,供销社也在不断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探索网上供销社建设,设立农产品直播基地,建设当地特产网上直播销售平台,数字赋能供销工作,积极参与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等。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供销社上述举措可以大有作为。

  例如吉林省长春市供销社为充分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倾力打造“丰农惠民驿站”,与社区基层党组织联合,以“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做连接农民田间地头农产品和城市百姓“菜篮子”之间的桥梁纽带。利用社区空闲场所,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加工企业的蔬菜及农副产品直接投放到社区,再利用配送网络可在下单后15分钟内送到居民家中,省去中间环节,价格低于市场10%-20%,大大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支出。驿站围绕社区居民一日三餐需求,经营销售包括水果蔬菜、禽蛋肉类、米面粮油等10余个类别近百种商品。此项服务“三农”措施惠及市民,让供销社“公家店”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回归社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局面。

  二、坚持“务农”基本方向,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建立土地托管平台。

  当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的家庭生产经营与产业化的合作服务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则正是对这一制度的完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在提到供销社改革时指出,“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因此,全国各地供销社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正积极推动土地全流程托管,实现农村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转变。各地积极探索实行“供销社+村集体+农业服务公司+农户”托管模式、“供销社+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管理员”运营模式和“土地租金+收入保底+劳动薪金+收益分红”收益模式,生产生态效益大幅提高。通过土地全流程托管,将一家一户零碎分散土地集中到供销社系统集体合作性质的专业化经营,强化土地用途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用途,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推广和应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优种繁育等现代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及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益。

  例如,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山东省东营市供销社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试点工作,推行农业服务公司化、农作物种植规模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产品销售合同化,农民、村集体、农业服务公司实现“三方共赢”。持续改造提升为农服务中心,围绕测土配方和智能配肥、农机作业等,打造“3-5公里为农服务圈”,全年完成土地托管29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150万亩次。

  近年来,河南省供销社系统也以土地托管为载体,强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储、销各环节降本增收,真正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截至2022年5月底,河南省供销社系统土地托管面积769多万亩。

  新格局中的服务网络建设

  建设服务网络,畅通物流渠道,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全面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供销社历经波折,一些基层服务网点或设施陈旧,或名存实亡。近年来,基层供销社逐步恢复重建,供销社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全力打造“一村四有”(有日用消费品、有农用物资、有农产品收购、有可再生资源回收)为农服务中心,建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综合服务配套工程,全面打牢便民服务的基础,切实服务好乡村群众。

  结合各地基层社经验,在服务网络建设上,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改造农村网点,抢占农村市场,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站。二是按照“做大做强、做专做精”的指导思想,整合资源,建设集镇专业市场。三是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契机,对经营网点进行升级改造。对所有门店统一制作“新合作”供销社标识,全部实现开架售货、微机化管理、大宗商品连锁配送。四是拓展服务,搞好商品配送。以配送中心为依托开展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配送,以日用品超市为依托开展工业品配送。结合农村市场需求,为农民的红白喜事、出村进城、统防统治、网上代办等提供便利,使供销社网点成为农民茶余饭后的集散地。五是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推进系统内冷链业务合作、设施共享和产业整合,加强对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有效提升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更好地保障城乡“菜篮子”供给和食品安全。六是注重发挥线上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作用,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线下网点优势,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更好地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如河南省林州市河顺供销合作社大力弘扬“扁担”精神,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多措并举加强基层网点建设,建成了高标准的村级综合服务社24个,村级综合服务站17个和一个大型加油站,并将原供销社商场、百货楼改建扩建成时装园、精品鞋店、家具城等市场8处。改造后的同得利超市,经营面积由原来的1000平方米扩大到2000平方米,成为林州市第一家2000平方米的乡镇综合超市,成为河顺镇市场的经营龙头,销售额和利润翻一番。截至目前,拥有各类超市、市场等经营服务网点35个,经营面积2.2万平方米,资产总值4000余万元,实现了基层社的振兴与发展。

  在服务网点建设过程中,供销社还可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利用县乡村流通服务网络,实施农业废弃物回收工程,大力推进供销合作社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有效对接;以药肥统一配供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为牵引,减少药肥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

  新市场条件下的体制机制改革

  一、解放思想,开放办社,深化供销社体制改革。

  新的市场条件下,供销社要根据为农服务定位,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党建引领、村社共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落实,全力打造为农、活力、实力、智慧和清廉“五型供销社”,奋力推动供销合作社改革向纵深发展。

  供销社的根在农村,服务主要对象是农民,搞活和振兴供销社的希望在农业。基层供销社虽然是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但是却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服务“三农”的重要职能职责。

  中央曾发文明确提出:“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部分劳动群众集体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中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要求,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按照自愿的原则,争取更加广泛的农民群众入社,充分体现它的群众性”,“使供销合作社真正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

  因此,供销社要以社有资产为主体,充分吸纳有合作意愿的村集体、农村经纪人、返乡创业人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现有农资、生活用品经销门店等,成立社有资产控股的集体所有制为农服务经济体,走联合发展路子,打造便民服务平台。笔者认为,在目前一些地方基层供销社服务网点少、发展资金少的特殊情况下,这是可以重点考虑的发展模式。要解放思想,开放办社,借力打造,积极吸收社会资源,广泛与民营业户联合、合作,利用民营房屋(场地、设施),发展加盟店,实行连锁配送经营服务,从上到下,形成“舰队”,打造“省公司+市公司+县配送(服务)中心+乡镇中心店+村级店”五位一体的经营服务网络体系,解决乡村居民买难卖难问题。同时,建立完善供销社治理体系、资产管理运营机制、社有企业管理机制,建立社有企业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实现社有企业科学运营。按照社企分开原则,厘清社企职责边界,明确各监管和运营主体职责定位,做到管好资本和放活经营相统一,加快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探索供销系统上下联合发展体制,进一步密切层级联系、形成上下合力。

  二、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引进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供销社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一度流失严重,进入新时期,要将人才工作作为治社从严的重要内容,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实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工程,满足供销社人才需求。

  要坚持引才与引智并重,吸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进入社有企业,帮助企业拓展业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引入”成熟人才。二是可以通过业务交流“特聘”高端人才,建立社有企业经营管理顾问团队。三是筑巢引凤“招引”高素质人才。要采取薪酬激励等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社有企业,与企业发展同心同向,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校企合作“培育”人才。

  人才引进来了,还要留得住。一是要畅通人才成长渠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供销社社有企业管理层选拔任用制度,形成有效管用、简便易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社有企业管理层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造就一支热爱供销合作事业、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企业管理层团队,实现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社有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制定考核管理规定,明确考核内容,对管理层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进一步提升干部履职尽责和干事创业能力。三是建立健全薪酬管理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实行绩效考核、按照贡献分配、体现激励作用,要坚决消除“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痼疾影响,真正体现能者多得、多劳多得。

  新时期供销社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随着改革的深入,供销社在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上不断探索,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万亿元。这意味着,供销系统的销售额已经达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同比增长18.9%。

  当前,供销社在“三农”服务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一是助农服务更有特色。比如“保姆式”“菜单式”土地托管服务,包括了耕、种、管、收、售全产业链服务,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赚钱”的问题。二是引导农业科技“上山下乡”。将无人机、绿色生物农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新兴技术引进田间地头。三是推广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破解农民融资难等问题。同时大力提高农产品流通水平,很多供销社整合物流资源,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四是进一步畅通城乡物资交流渠道。在城市,供销社以“惠民驿站”等为主要经营阵地,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务社区。

  因此,作为曾经的供销人,看到供销社重新振兴的消息尤为振奋,也为供销社经过市场洗礼后的改革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助农兴农,供销社大有可为;改革创新,供销社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程军,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任河南省光山县土产废旧公司经理助理、基层供销社副主任等职;后进入媒体,先后在中央和省级媒体任职,资深媒体人;现任河南省人社厅大众创业导师、河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志愿者义工协会副会长。近年来,致力商业模式、股权架构设计研究,并成功创办多家企业。)


编辑:晏语悦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