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杨洋 通讯员 王爱军
7月25日,是潞安化工天脊集团(以下简称天脊集团)建厂40年的日子。40年来,天脊集团累计为农业生产贡献化肥3500多万吨,与之相应的是粮食产量增加了1.12亿吨。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回看天脊集团40年,是国家高度关注“三农”事业的顶层设计,是煤化工领域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先河之举,是全体天脊人踔厉奋发贡献“三农”的务实有为。
天脊集团40年的奋斗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天脊人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积极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
天脊高度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据资料显示: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化肥为全球粮食增产作出了50%以上的贡献。当时“五小”工业格局中,在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为解决吃饭问题,决定投资16.5亿元建设山西化肥厂(天脊集团前身),这个重大的国家战略自然需要慎之又慎。
项目建设,选址最重要。反复研讨、科学对比,必须具备供煤、供水、供电的基本要求。选址历经8年时间,千钧重锤落潞城。
选址潞城,引进德国、日本、法国、挪威等8个国家11项专利技术和设备,建设以煤为原料生产硝酸磷肥的我国大型复合肥企业,这就是山西化肥厂。她与上海宝钢、扬子乙烯、葛洲坝等一起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华北最大富水区这个发展煤化工得天独厚的优势,山西化肥厂在潞城成家川盆地打下重重一夯。1983年7月25日,山西化肥厂举行开工典礼。
小盆地往日的宁静被打破,千军万马汇聚在一起书写壮举。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多名建设大军和上百名外国专家汇聚潞城。沸腾的建设工地上,机器声、起吊声、强夯声、声声振奋人心。突击队之间、单位之间、工种之间,劳动竞赛热火朝天,工程建设一天一个新变化、一月一个新面貌。
山西化肥厂在建设和试生产期间,仅山西省政府和化工部召开的山西化肥厂建设联合办公会议,就达10次之多。这在天脊建设关键时期被称为“10次办公会”。
开好改革开放之初引进的“多国联动”设备,对每一位天脊人来讲,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全国各大化肥企业抽调来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骨干,还是从全国各大中专化工院校整班分配到的上千名大、中专毕业生,都在抓紧学习新技术、掌握工艺流程,潜心准备生产。
历经4年多的艰苦会战,一座现代复肥城在古老的上党大地巍然耸起。1987年9月18日,全线打通流程,顺利产出最终产品硝酸磷肥。中国化肥工业至此进入了发展的新纪元。
天脊使命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天脊集团广大干部职工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目标,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在精益思想指导下积极推进“算账”文化,紧紧围绕“精致生产、市场深耕、风险管控”三条主线,坚定落实“营销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四大创新,严格执行“两个责任体系、两个持续提升”,在“量、本、效”和“量、价、利”的落地中创造价值,举公司全力敢啃环保“硬骨头”,进一步加固天脊“护城河”,以高质量发展姿态,坚定信心再领风骚30年。
不忘来时路,充满三农情。全体天脊人坚守“精精致致做产品、规规范范做市场、真真切切做服务、实实在在见收益”的发展理念,始终如一、良心制造,为中国的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天脊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畅学华经常讲:“作为一家化肥农资企业,我们的目标就是全力为‘三农’服务,保驾农业丰收,护航农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永恒课题。
一代天脊人有一代天脊人的责任。为“三农”事业奋斗40年的天脊人,踔厉奋发,永不停歇,继续创新奋斗,一定做好新时代的“中国农夫”,在丰收的田野上贡献力量。
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