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
今年“双节”期间,家里的米缸还没见底,父亲就催促说,听邻居讲,潢川的大米米质晶莹透亮,香味纯正,让我跟着邻居一起去买新米。于是我便驱车一路向东,穿行在岁月霜染的老城,感受着四季轮回的沉淀,狭长的街道在两旁民居的夹缝里向前伸展……
记得初识潢川,还是在2020年“特色产业兴 脱贫新引擎——河南农业产业扶贫典型模式”系列报道时了解的,当时就被潢川县的“虾稻共作”模式惊叹到了。
走出老街仄巷,视野豁然开朗,微风吹来,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稻香。停下车,漫步在田旁的小径,发现水中有几只龙虾在游动。一旁劳作的稻农告诉我,这是虾稻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周期短、见效快,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既能实现农业绿色化生产,又可有效提高农田利用率,实现稻虾双收。
看到这种场景,不禁又让我想起当年采访时,在一家生态园内就看到村民们收获小龙虾的情景:田埂上,看着刚从地笼里倒出的活蹦乱跳的小龙虾,不少周边的村民都围了过来,大家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生态园的负责人是夫妻俩,丈夫黄真生,之前一直在郑州从事建筑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2018年,趁着县里大力发展“稻虾共作”的东风,他开始回乡创业。每天一大早,夫妻二人就来到生态园忙活。当小龙虾收获时,女的早上下笼子,男的晚上收笼子,这样一干就是两三年,妻子曾经告诉我,自己每天在生态园从早忙到晚,一天下来就是三万步,她还说:“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以田为布,用稻作画,让鱼虾蟹游弋其间。”
当我问起他们每天如此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黄真生说,正是因为政府的好政策,才坚定了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
收回思绪,便到了米店,店铺就是房主家的前院,一台轰隆隆作响的碾米机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旁边一间小屋存放着刚脱粒的大米,整整齐齐地码着,有一人多高。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店内准备好的大米,也可以自己带稻谷来加工。
买大米时,我喜欢在旁边看着别人带着自家的稻谷来加工,当沉甸甸的稻谷流进碾米机后,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白花花的大米便争相跳了出来。我随手抓起一把带着余温的米粒,仿佛透过它们的身影,又再次看到春回大地时,潢川县的农户们耕地、播种、养虾和收获的场景,这一粒粒稻米承载了他们太多沉甸甸的希望和梦想。
回家的路上,夕阳下的农家小院已经升起袅袅炊烟。那散发着稻米浓香的青烟里,满是最寻常的人间气息,温暖而芳香。一谷一粟,浓缩着艰苦朴素的味道;一粥一餐,香气中氤氲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来到报社,四年间,我走过无数的乡镇、村庄,深入过无数个田间地头,看到过一颗花生被“吃干榨尽”的场景,聆听过第一书记带着群众一起向幸福出发的动人故事,记录过沟壑纵横的山村“蜕变”成沃野良田的画面,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见证着村民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采访的路上有酷暑严寒,但永远对下一个采访充满期待,作为一名记者,我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下去。
编辑:李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