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年度个人养老金缴存即将截止 部分投资者仍纠结是否投资
时间: 2023年12月22日14:41         

  2023年进入倒计时,12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重要提醒——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即将截止。同时,今年的个人养老金缴存截止日期也仅剩10日。若要享受2023年个人养老金投资抵税政策,需要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缴存个人养老金。

  不过,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不少投资者仍纠结要不要参加个人养老金,在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选择上也有些纠结。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仍有必要进一步明白个人养老金制度设立的初衷和目标,尽早行动是为了享受复利回报。同时,投资个人养老金产品要坚持长期投资,通过时间来熨平波动,投资者很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回报。

  截止日期还剩10天

  2024年度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31日,税务部门提醒,符合相关规定的居民个人,请在规定时间前通过个人所得税App进行信息确认。

  此外,根据相关规定,纳税人参加个人养老金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纳税人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App采集个人养老金缴费凭证并生成个税扣除信息,并将此信息推送给单位,在每月发放工薪时税前扣除,也可以在汇算清缴时扣除。

  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不少投资者更加纠结于要不要参加个人养老金或是否继续缴存资金,也有部分投资者纠结应该投资什么样的个人养老金产品。

  “制度一推出来我就参加了,第一年顶格购买了12000元的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昌女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但令她比较失望的是,第一年虽然省了一点税,但本金却亏了十多个点。“比较打击信心,但又觉得明年的投资收益应该会更好,很纠结。”她表示。

  陈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在朋友的推荐下参加了个人养老金并存了一些钱,今年纠结是因为考虑到自己刚30岁,买房结婚等人生大事尚未落定,今后需要用钱的地方多,而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钱必须等退休之后才能领取。

  事实上,昌女士和陈先生的心态颇具代表性。养老金融50人论坛副秘书长张栋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中国养老金融调查2023显示,在养老金融产品特征偏好方面,被访人最看重的是安全稳健,其次是跑赢通胀和附加养老服务。“这说明投资者既希望风险低又希望收益高。”张栋表示,第一年的低收益甚至是负收益影响了部分投资者对稳健性的追求,降低了获得感。同时,也有部分投资者既希望解决长期的养老问题,又希望满足当前的流动性需求。

  据张栋介绍,调查显示,从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情况来看,投资者选择从高到低分别为养老储蓄(28.55%)、专属商业养老保险(25.1%)、养老理财(23.86%)和养老目标基金(21.5%),整体来看,首尾相差并不明显。而从只缴存未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的群体来看,排在首位的原因是不知道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还需要进行投资,其次是不知道如何投资。

  应坚持长期投资理念

  在投资者纠结情绪的背后,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出时间尚短,部分投资者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养老理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复利的价值也还需要进一步被认识和证明;人们的参加热情还需要持续的调动以及一个激发的契机,提高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至关重要。

  美国信安金融集团养老金融专家、孙博博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个人养老金属于养老保障体系一部分,主要目标是帮助解决养老资产积累。因此,目前政策要求投入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退休后才能领取,属于长期资金,同时其流动性和灵活性比较弱。对于个人而言,从全生命周期去考虑养老资产储备问题非常重要,越早为养老做准备,成本越低,享受复利时间越长,资产增值效果越显著。因此,投资者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养老金长期增值和流动性的关系。

  在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方面,有业内人士建议,为打消参加人的疑虑,可以探索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当参加人罹患重大疾病时,若有需要,可以领取个人养老金等。

  同时,此前业界呼声较大的是,进一步提高税收优惠额度。不过,在张栋看来,目前这并非限制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从调研来看,个人养老金缴费比例虽高但缴费额度偏低,仅14.21%的调查对象顶格或接近顶格缴费,这说明投资者的支付意愿或支付能力才是关键。

  他表示,要提高投资者的支付意愿,非常直接和有效的办法是提高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收益是获得感、是养老钱,也是继续缴存和购买的动力所在。尽管开局之年收益欠佳,但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短期波动,将目标锁定在更长周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一个契机激发人们的热情,做大个人养老金规模。”张栋表示。

  对于投资者不知道如何选择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理念和追求目标。若追求稳健投资,厌恶波动,保险和储蓄产品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能接受短期高波动、长期高收益,基金和理财则是可选投资标的。不过,最重要的是,投资个人养老金产品应坚持长期投资理念,才可能获得长期的回报。(证券日报)

编辑:吴若淇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