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规定的全省社科普及周(每年九月第三周)期间,西平县应急管理局紧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众”要求,聚焦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精心组织“弘扬非遗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主题演讲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生动展示西平大铜器、嫘祖祭典、西平鱼灯、西平剪纸等非遗保护成果,推动非遗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为确保活动高质量开展,西平县应急管理局前期做足筹备工作:通过内部动员,选拔出30名对西平非遗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干部职工参与演讲;组织专人梳理西平各类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与传承故事,为演讲者提供丰富素材;还邀请专业讲师开展演讲技巧培训,指导选手将非遗文化内涵与个人感悟相结合,让演讲内容更具感染力。活动现场,选手们按抽签顺序依次登台,每人限时十分钟,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讲述非遗故事,传递传承使命。

“记得小时候,每逢节庆,村里的大铜器队就会敲起锣鼓,那激昂的节奏能让整个村子都沸腾起来。”来自局办公室的张敏以童年记忆开篇,“如今西平大铜器成为国家级非遗,我才真正明白,那锣鼓声里藏着的是西平人敢闯敢拼的精神。作为应急人,我们更该像守护安全一样守护这份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奏响更强音。”
“嫘祖‘教民养蚕、始兴衣帛’,西平作为嫘祖故里,嫘祖祭典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风险监测股的李昊分享了参与嫘祖祭典志愿服务的经历,“去年祭典时,看到来自各地的游客驻足缅怀,我深刻感受到非遗的凝聚力。未来我们要借助应急宣传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嫘祖文化,让‘勤劳、奉献’的嫘祖精神代代相传。”
“第一次见到西平鱼灯,是在去年的社区文化节上,五彩的灯影在夜色中灵动穿梭,孩子们追着灯跑的场景,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应急指挥中心的王媛结合非遗进校园工作谈思考,“我们曾带着鱼灯制作技艺走进校园,孩子们亲手扎制灯架、绘制灯面时的专注,让我坚信只要搭建更多平台,非遗就能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整场演讲活动掌声不断,评委从内容主题、语言表达、情感传递等维度对选手进行打分,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活动结束后,参与人员纷纷表示,通过聆听演讲,不仅加深了对西平非遗文化的了解,更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西平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主题演讲活动是社科普及周期间的重要文化实践,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与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热爱,让“关注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成为新社会风尚”的目标进一步落地。下一步,我局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探索非遗文化传播新路径,将非遗元素融入应急宣传工作中去,让非遗文化在守护群众安全、传承中华文脉中发挥更大作用。(冯占华 李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