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近日,一则环卫工人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的新闻引发关注。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时将孩子的智能手表装入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次日上午,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求助,随后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在8吨垃圾中徒手翻找,最终物归原主。表面看来,这是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暖心新闻”,但细究之下,这种不计成本的“贴心服务”是否合理,值得深思。
儿童手表遗失,家长焦急之情可以理解。但为了一块可能价值不过几百元的儿童手表,动用公共资源,让两名环卫工人费时费力翻找,难免让人觉得荒诞。从经济学角度看,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的工资、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垃圾处理流程被打断造成的间接损失,这些成本很可能远超手表本身价值。公共资源的本质是全体纳税人共同拥有的有限资源,对其使用应当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如果将大量公共资源投入个别公民的私人事务中,无形中剥夺了其他更需要公共服务群体的权益。
推而广之,这种不计成本的过度消耗,极易导致公共资源使用失序。12345热线本是政府连接群众的重要桥梁,理应用于解决关乎民生的普遍性问题或紧急事件,而非成为满足个人特殊需求的“万能钥匙”。如果每个市民遗失个人物品都动辄要求政府组织大规模搜寻,公共服务系统显然将不堪重负。
此外,公共服务部门也不能助长这类“公共依赖症”。如果公共部门不加甄别地大包大揽解决本应由个人承担责任的问题时,实际上削弱了公民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在卢女士的案例中,手表遗失的主要原因是家长未能看管好孩子的物品,这本应由个人承担相应责任。但将这种责任转嫁给公共部门,既不公平也不理智。从这个角度说,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需要清晰的公私界限。以卢女士丢失儿童手表这件事来说,公共部门大可以向其提供到哪里寻找即可,这些做法既保障了公共服务的高效运转,也培养了公民的责任意识。
当然,我们并非主张公共部门对市民的困难袖手旁观,而是强调公共资源的分配应当遵循合理性和必要性原则。对于确实关乎生命财产安全或重要公共利益的紧急情况,自然应当全力以赴。但对于一般个人物品遗失,更合理的做法是提供信息指导,而非直接替代公民解决问题。公共资源的边界需要清晰界定,这既是对纳税人负责,也是对公共服务可持续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