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郑浩 通讯员 王倩
在豫中南轻纺产业核心区,漯河市召陵区的青年镇、老窝镇聚集了180余户袜子纺织厂,年产量超30亿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然而这一特色产业却受困于“三无”难题:无足值抵押物;无规范财务报表;无完整信用记录。农行漯河铁东开发区支行组建“袜子产业纺织专班”,支行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工厂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针对经营者的经营规模匹配贷款方案。
“织”就成就:金融活水浇灌产业振兴
“采购棉纱需现金结账,机器更新也需要资金,但是客户回款周期长达2个月,厂里的经营大多以自有资金投入,还有一部分已经通过亲戚、朋友间的借款筹到了一些,但是还差50万,这可怎么办?”一位经营者看着刚接到的200万元的订单犯了愁,遇到在村里走访调查的农行凡经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前咨询。凡经理调查了情况后立即开始给这位经营者在移动终端申请农行的“惠农e贷”。两天后,凡经理打电话通知客户:“50万元已经批下来了,今天就给你放款。”电话那端传来客户激动的声音:“这下好了,终于有救了,农行真的是及时雨啊!”
振兴成效:小袜子织出共富图景
“还是农行服务好啊,利率更优惠!”某袜业公司负责人李总算起账来格外清晰,她把几家银行的贷款产品摊在桌子上比对,同样的贷款金额,还是农行成本低,能节省不少钱。
某袜业公司总经理王总在行业交流座谈会上对农行称赞道:“从家庭作坊到智能工厂,农行不仅是资金提供者,更是产业合伙人。”通过近两年的专项扶持,青年镇、老窝镇纺织行业的授信农户由12户增加到80户,户均贷款金额也有了大幅提升,贷款金额突破3500万元,吸纳附近6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员工平均工资在3000元/月。
在青年镇、老窝镇的标准化厂房里,跳动着乡村振兴的金融命脉,从一台袜机的升级到一条产业链的腾飞,农行以“绣花功夫”精准滴灌,“小袜子”同样能成就“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