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理财产品净值“随行就市”成常态
时间: 2023年07月06日17:37     新闻来源:经济日报     

  近期,受股市波动影响,部分权益类、混合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出现较大回撤甚至跌破净值,前者主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如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等,且投资比例不低于80%。针对这一现象,投资者“又亏了”的吐槽之声备受市场关注。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理财产品“浮亏”无需过度解读,在“资管新规”落地实施的背景下,产品净值“随行就市”已成常态。

  实际上,去年以来至今,银行理财产品浮亏、破净并非新鲜事。由于《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过渡期于2021年12月末正式结束,2022年也被业内称为“资管新规元年”,理财市场真正开始出现一系列新变化,突出表现为产品不再保本,且净值随着市场走势波动。2022年3月,受国内外权益市场短期大幅调整影响,多款银行理财产品浮亏、跌破净值;2022年11月,受债券市场回调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再次出现剧烈波动。

  银行理财为何不再保本甚至可能亏本?银行理财的本质并非存款,而是资产管理产品,即“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理财被异化为“高息存款”,不仅存在较大的刚性兑付压力,还埋下了“直接融资间接化”的隐患。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市场发展,金融管理部门于2018年4月、9月先后发布“资管新规”“理财新规”。随后,银行理财开始整改,产品开启净值化转型,投资者可以每天看到该产品的净值变化,紧随市场或涨或跌。截至2021年12月末,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已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

  “但是,目前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尚未完全适应,当金融市场波动时,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随之加大,投资者有时会出现恐慌情绪,赎回产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反之,当市场上涨、理财产品收益率回升时,投资者又重新返回理财市场,正如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5月银行理财存量规模“由降转升”一样,投资者会受到市场波动的阶段性影响,对资产配置作出相应调整。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投资者应全面看待市场变化,理性对待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并逐步养成长期投资的习惯。“与此同时,银行和理财公司要进一步做好投资者分层服务,在加强风险评测的基础上,向不同投资者提供不同风险等级、期限的理财产品。”董希淼说,如果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净值回撤比较敏感,那么应向投资者推荐更加突出稳健性的产品。

  需注意,近期居民的投资意愿有所下滑,这对银行理财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5%,比上季减少1.3个百分点。“尽管近年来居民的金融资产在增长,但居民依然偏好无风险产品、低风险产品。”曾刚说,问题是,目前市场上与投资者需求相匹配的产品规模较为有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个,较年初增长18.96%,但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成长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占比有所减少,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占比最高,达35.44%。

  “接下来,应进一步丰富居民的投资理财渠道。”董希淼说,一方面,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产管理市场的长期资金;另一方面,稳定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进而稳定预期和信心,提振居民的投资意愿,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此外,对于银行和理财公司来说,要持续提高对于趋势的研判能力和应对能力。”董希淼说,从根本上看,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培养投资研究人才,根据市场和客户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资产配置策略和投资策略。(记者 郭子源)


编辑:晏语悦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