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AI催生算力需求爆发 算网“高速路”加快铺就
时间: 2023年08月21日08:38         

  大模型算法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通用方向发展,带动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围绕算力枢纽节点建设130条干线光缆,数据传输性能大幅改善;产业链条不断拓展,服务器、计算机等计算类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日前于宁夏银川举行的2023中国算力大会透露了算力产业发展的新进展、新趋势,彰显出算力成为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石。

  从科学研究到工业生产,再到百姓吃住行,算力正在像水、电一样渗透到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实施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推动算力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在大会上给出一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76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1.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197EFLOPS),位居全球第二。算力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服务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计算类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

  特别是,AI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发了算力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在大会上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3年)》显示,在目前算力规模中,通用算力规模占比达74%;智能算力规模占比达25%,同比增加60%。

  “这反映了大模型的发展对人工智能算力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认为,我国算力结构优化,智能算力需求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也认为,近几年自动驾驶、生命医学、智能制造等行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和海量数据对算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适合大模型训练的智能算力成为算力增长的主要动力。

  记者注意到,随着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多方正进一步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激发AI算力赋能效应。

  金壮龙表示,工信部将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算力设施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加强算力资源统筹,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增加算力网络可靠性,提升高效集约利用水平。

  企业也纷纷加大人工智能创新力度,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升级。

  在宁夏中卫市,日前“中国联通智算训推一体化中卫枢纽建设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大会期间,中国联通工作人员介绍,将在此建设西部首个智算训推一体枢纽节点,建成后将实现AI训推一体服务供给,推动宁夏以及西部地区智算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正加强人工智能框架、算法模型和调度平台的自主研发,构建星河AI算法平台,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行业大模型和智能化应用。中国移动系统推进通算、智算、超算、量子计算融合创新,启动建设亚洲最大的单体智算中心。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在加快建设国家枢纽节点和大型数据中心的同时,边缘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凸显。”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说,将持续完善公共算力布局,提供基于AI软硬件的边缘智能计算、边缘算力共享服务,扩大算力供给,推动实现算力无所不在、智能无所不及。

  实现“算力无所不在”,离不开算力网络的支撑。工信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围绕算力枢纽节点建设130条干线光缆,数据传输性能大幅改善。今年上半年,我国5G、数据中心等信息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1%,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1%。

  业内人士认为,在实践中,算力的异构和软件不兼容普遍存在。将已有的、不同体系架构的算力中心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可以合理配置、共享、调度、释放更多算力,并降低应用门槛。

  “要让算力发挥它的最大效用、对GDP直接产生作用,要解决两个技术难题:一是全国大型算力中心需要超宽带、超低时延的网络直连;二是算力调度。”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说。

  大会期间,中国移动携手多个超算中心、智算中心,以及云服务商,共同发起全国规模最大的“百川”算力并网行动。据介绍,平台实现了一张全国算网地图同时感知接入通算、智算、超算和量子四类算力,联合多家国家级超算、权威智算、头部云商开展并网,联合中电科、玻色量子共同完成光量子计算并网。目前平台总共具备超10EFLOPS的算力供给能力。

  “我们希望提供一种新的算力供给模式,构建一张统一的算力网络,让算力网像电力网一样即取即得。”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说。

  业内人士指出,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速,带动算力服务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拓展了算网发展的丰富多样性。随着我国算力网络布局持续优化,全国算力资源进一步盘活,算力赋能效应将进一步释放,推动数字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参考报)

编辑:吴若淇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