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岂能强人所“愿”

2025-07-10 11:02:07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近日,江西瑞昌某中学一名老师在微信群中因3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而愤怒解散群聊,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7月7日,该中学针对该老师“对学生填报志愿发表不当言语”发布情况说明。

  高考志愿填报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选择,本应基于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综合考虑。然而,江西瑞昌市这所中学的教师却因学生未按建议填报北大清华而“愤怒解散群聊”,暴露了个别教育工作者对志愿填报的认知偏差——将升学率与名校录取率凌驾于学生自主选择权之上。这一事件虽以教师检讨、学校致歉收场,但其反映的教育功利化倾向值得深思。

  教师的初衷或许是善意的。在现行评价体系中,名校录取率常被视为衡量教学成果的硬指标,部分教师难免将学生“送进清北”当作职业成就。然而,如果把建议异化为强制,把“为你好”变成“必须听”,就不免让人觉得格外扭曲。志愿填报的核心是“志愿”,即学生的真实意愿。3名学生放弃北大清华,或许是出于专业偏好、地域考量,甚至是对自身能力的理性评估。无论何种原因,教师都无权越俎代庖。以“不当言语”施压,这不仅违背了师德,更可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件事也暴露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教师教学在教育目标上的错位。长期以来,社会对“清北”的过度推崇,使得一些教育者将名校录取等同于“成功”,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人。事实上,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名热爱考古的学生选择双非院校的王牌专业,或许比勉强进入名校的冷门领域更有发展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教师“根据与家长沟通的情况”提出建议,说明部分家长也可能存在“名校情结”。因此,破除志愿填报中的盲目崇拜,还需全社会共同反思对成功的定义,避免将压力传导至学生身上。

  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志愿填报的自由度,某种程度上检验着教育的成色。该事件提醒我们:只有尊重与包容,教育的土壤才能孕育出真正的人才。毕竟,人生的路要学生自己走,旁人可以建议,却无权替他们选择星辰大海的方向。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