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新闻 > 正文
厚重河南持续“出圈” 传承解锁“流量密码” 创新成就“世间顶流”
时间:2023-02-24 19:45:20    来源: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杨佳月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我省考古工作硕果累累、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漂洋过海备受喜爱、《洛神水赋》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爆红出圈……文化强省之光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

  踏上新征程,我省将继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沃土,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让中原文化迈着轻盈步伐走向世界。

  求根溯源 用考古彰显厚重河南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探知中华文明奥秘,唯有叩开历史的古老大门。而考古工作,正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一环。

  2月20日,许昌地区颍河沿岸先秦遗址的考古人员正对采集到的陶片进行分类保存。“连日来,我们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颍河流域地表遗留陶片较多,断崖剖面显示遗迹丰富,说明许昌颍河流域古文化遗迹众多,摸清该区域的古文化遗迹状况,将为许昌地区先秦遗址考古研究提供第一手重要的实物资料。”该遗址考古队相关工作人员说。

  据悉,截至2月20日,考古调查研究队在襄城县范湖乡共发现古文化遗址7处。其中,商周时期文化遗址1处、东周时期文化遗址5处、汉唐时期文化遗址1处,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近年来,我省在考古发现方面亮点频出。例如,郑州商城遗址商代贵族墓葬区首次发现金覆面、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发现宋代高规格石刻壁画、二里头遗址手工业考古取得重大突破……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不断印证、补充、拼接起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轨迹,丰富着华夏文明的灿烂图景,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气、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作为文物大省,我省十分重视,且不断加强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我省累计有50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14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河南省的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时空节点。”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进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考古研究机构。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将文明探源研究的时空范围向更早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早期文化阶段延伸,加强我省文明起源阶段重要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和保护利用等工作,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

  科技加持 让文化滋养更多民众

  博物馆是文物的殿堂,是一个地区的文明标志,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多媒体展示屏、手动划屏、高倍放大镜、VR虚拟展示场景……近年来,河南博物院不断改造升级,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为参观者带来新颖体验。

  记者了解到,如今“博物馆游”已经悄然兴起。不同于曾经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的观光游,现在的游客更多的是沉下心来鉴赏文物,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彩故事,让文化成为旅途的“正餐”。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活’起来、‘潮’起来的,不单单是文物,更是我们心中泛起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物将不再是尘封的历史,会变幻出更多鲜活的姿态,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地方博物馆的新建和改扩建,各级各类博物馆数量达384家,初步形成具有中原文化特色、内容丰富、主体多元的博物馆网络体系。

  今后,我省将健全博物馆体系,打造博物馆之城,深化百家博物馆建设战略,打造“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整体格局,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统筹不同地域、层级、类型博物馆发展,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发展水平。

  传承创新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彩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是我省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从太极拳申遗成功,到少林功夫被带到大众的眼前,再到《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表演一次又一次惊艳观众,河南文化不断“出圈”。

  近日,洛阳无上龙门全息天幕秀又掀起了一阵热潮。整场表演,紧扣龙门石窟文化背景和历史线索,从龙的图腾开始,随着齿轮转动,沿着历史长河行进在大禹、战国、北魏、隋唐时期,最后回到现代的龙门石窟景区,恢宏大气的场景、动感流畅的运镜、极致多彩的画面、扣动心弦的音乐,让观众震撼不已。

  “表演有鱼跃龙门、石窟开凿,还有白居易诗词等,让人一下子就能将洛阳的历史文化尽收眼底,我和孩子一直在‘哇’,非常喜欢。”2月21日,洛阳市民张英说,“表演有足够的历史积淀,孩子看完后对一些史学故事十分感兴趣,在无形中寓教于乐,让孩子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穿越千年,依然能让人们感受到沁人芳香,是因为它在保护传承中不断丰富与创新,焕发出时代新彩。而优秀的文化作品就像打通观众内心的“最后一公里”,让传统文化魅力绽放心间。

  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漯河用汉字文化点亮“中国食品名城”;开封大力发掘民间故事,以此弘扬开封传统文化;各学校、单位等举办诗词大赛,让人们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自觉地唤起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河南在向全国人民展示悠久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传统文化新活力。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战营说,“今后,我们将积极探索国际传播的‘打开方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多重价值和时代风采,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华文化品牌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编辑:李艺凡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0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0903190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