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技 > 正文
血溅朝冠:冤冤相报何时休
时间: 2023年09月21日17:28         

  在纷乱难测的五代,普通百姓任人宰割,竭力保全性命,文臣武将也竞相倾轧,试图夺命攀爬,上演了一段自食其果的索命闹剧。其中,最令人回味的是,朱友谦、朱守殷、范延光、杨光远、李守贞等朝中重臣之间的连环杀。

  这五位先生出身都很普通,而朱守殷最差,仅在晋王李存勖手下为奴,但他们都善于钻机,反复无常,只要于己有利,立刻挥舞屠刀,以他人之鲜血以博主子欢心,谋求高官厚禄,均被分封为常人难以企及的王侯将相,可谓尊崇显赫。但“黄雀捕蝉螳螂在后”,朱守殷诬杀朱友谦,范延光平定朱友谦,杨光远逼杀范延光,李守贞强杀杨光远,而李守贞最终也被后汉枢密使郭威(即后周高祖)所败,举家自焚而亡。

图片

  这五位先生生前均为可以撼动、改写历史的风云人物,都担任节度使、枢密使等军政要职,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公贵勋。朱友谦在后梁政权中担任河中节度使、中书令,受封翼王,后晋则封其为西平王,加授太尉;朱守殷为晋王李存勖身边亲信爪牙,在后唐庄宗朝任巡检使,在明宗朝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范延光在后唐明宗朝任枢密使、成德军节度使,在后唐末帝朝续任枢密使、宣武军节度使(汴州)、天雄军节度使,兼任中书令,在后晋高祖朝中任天平军节度使,先后受封临清郡王、东平郡王;杨远光在后晋高祖朝任检校太尉、宣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后又授予西京留守(兼镇河阳)、平卢军节度使,受封东平王,少帝时拜为太师、寿王;李守贞在后晋出帝时任同平章事、兵马都监,在契丹国任天平军节度使,在后汉高祖朝任河中节度使,后汉隐帝时再次反叛,自封秦王。

图片

  这五位先生之所以获得高位,与其不断叛变投机不无关系。朱友谦同时在梁晋之间游走不定,后梁高祖朱温赐其名“朱友谦”,后唐庄宗则赐名“李继麟”;朱守殷在后唐庄宗死后即闭城反叛,终被明宗攻灭;范延光在后唐政权内享尽尊荣,后晋建立后自行反叛,逼迫后晋一再加封劝降;杨远光在后晋两代皇朝中均获高位,但还是私通契丹,准备自立;李守贞作为后晋重臣,先后叛投契丹、后汉,后又反叛后汉。他们五人之中,都有称王称帝之狼子野心,而范延光、杨远光、李守贞则最为明显。

  但他们都未逃离时代和历史的审判,先后陷入连环杀的可悲结局,而朱守殷死后还遭遇鞭尸、传首京师,李守贞自焚后仍被枭首示众。可笑的是,他们中间,朱友谦、范延光被杀时还手握皇帝亲赐的免死“铁券”。

  这五位先生,正史里均为载其具体生年,只明确了其卒年,即926年(朱友谦)、927年(朱守殷)、940年(范延光)、944年(杨光远)、949年(李守贞)。从其死亡年限上来看,朱守殷在诬杀朱友谦的次年即被诛灭,而后面的三位在讨灭前任不久,也都无疾而终,灰飞烟灭。

  朱友谦本名朱简,字德光,先在陕州节度使王珙手下当军校,王珙与弟弟王珂为争当河中节度使而相互残杀,朱简乘机联合牙将李璠除掉王珙,之后又赶走李璠,被朱温任命为节度使。朱温在梁晋争霸过程中,每每路过陕州,朱简都接待甚厚,朱温于是收其为养子,赐名朱友谦。朱温称帝后,让他镇守河中,升其为中书令,封翼王。朱温被儿子朱友珪弑杀后,朱友谦不服,主动归附晋王李存勖。梁末帝朱友贞时代,朱友谦又归附后梁,但未与晋断绝关系,反而被晋王分封为“西平王”。李存勖称帝并灭亡朱梁后,他主动朝贺,受到庄宗李存勖的欢迎和封赏,被赐名为李继麟。庄宗还封其为太师、尚书令,授其可免死罪的“铁券丹书”,恩宠之盛,无可企及。

图片

  否极泰来,盛极则衰。朱友谦,李继麟先生游走在梁晋之间,似乎游刃有余,光鲜之极,但很快遭到庄宗朝廷当权的伶人、宦官们的敲诈和攻陷。那时,后唐著名悍将、枢密使郭崇韬已经被宦官联合剿杀,位高权重的朱友谦虽然手握“铁券”,但也忧心忡忡,亲自到京师辩白,但也无济于事,最终被庄宗派来的朱守殷带兵杀害。

  朱友谦(李继麟)到死也没有弄明白,亦“朱”亦“李”的他,竟然死在“李”氏的家奴手中,死后又被迫恢复原有“朱”姓本名,而直接杀害的却是自己的“本家”朱守殷。

  朱守殷杀害朱友谦之时,正处在春风得意的京师“巡检使”位置上,他偕庄宗之恩宠,“凌侮勋旧”,又与伶人沆瀣一气,一时间权势熏天,不可一世。

图片

  朱守殷之所以能够从家奴走上高位,完全仰仗李存勖的提携。他小名“会儿”,李存勖读书时,他(会儿)“常侍左右”,李存勖当上皇帝后,他则被提拔为身边的“军使”。朱守殷他虽无军才,“未尝经战阵之用”,但他却又一个专长,就是刺探别人的隐私,“好言人阴私长短以自结”,经常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告知庄宗,而猜忌心颇重的庄宗就信以为真,“以为忠”,还破例提拔这位不懂军事的家奴为“蕃汉马步军都虞侯”。在李存勖的晋军与后梁军在黄河两岸的最后角逐中,朱守殷这位“都虞侯”不听李存勖劝告,一度被后梁大将王彦章杀得人仰马翻,气得李存勖大骂“弩(奴)才,果误予!”(《新五代史》)但在李嗣源要求因此处决朱守殷时,李存勖则坚决不从。

  不仅如此,李存勖灭梁入主京师洛阳后,还封其为镇武军节度使,“巡检校京师”,小人得志,“恃恩骄恣”。

  耐人寻味的是,这位不学无术的家奴,却有先见之明。当时,后唐灭亡后梁之时,李嗣源率先领兵攻破汴梁,立了首功,待庄宗入主洛阳后,对属下多有猜忌,“方惑群小,猜忌大臣”,特别不放心的就是李嗣源,于是就令朱守殷前去刺探动静。朱守殷本是庄宗的家奴,但这一次,他却非常反常,竟把主人的意图告知了李嗣源。《新五代史》明确记载说,朱守殷暗地里派人告诉李嗣源“位高人臣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公可谓位高而功著矣。宜自图归籓,无与祸会也!”提醒李嗣源尽快离开京师这块是非之地。

  

图片

  也就是说,朱守殷想通过这种私下“告密”的方式,提前取得李嗣源的信任。可惜的是,李嗣源并不领情,他在得到朱守殷的提醒后,果断回复说:“吾洛阳一匹夫尔,何能为也!”我李嗣源只是洛阳城里的一匹夫罢了,不离开又能有什么作为?

  可悲的是,朱守殷提前告密并没有为他赢得生机。就在朱守殷杀害朱友谦的当年,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李嗣源即皇帝位。李存勖在兴教门遇难时,曾向朱守殷呼救,而朱守殷则按兵不动。尤其可恶的是,此君在闻知主子李存勖死后,竟抢先进入京师,大肆劫掠,连庄宗的后宫也不放过,“即驰入宫中,选载嫔御、宝货以归,纵军士劫掠,”然后派人前去迎接李嗣源,“遣人趣明宗入洛。”(《新五代史》)

  朱守殷绞尽脑汁,挖空心事讨好新主子,但并未得到明宗李嗣源的信任。明宗即位后,为稳定军心,先后拜朱守殷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宣武军节度使”。但在政局趋稳的第二年即927年,明宗李嗣源即下诏巡幸朱守殷所在的汴州(今河南开封)。一时间舆论哗然,心虚的朱守殷自知不妙,匆匆斩杀不与其同流合污的副将(时称都指挥使)马彦超,公开闭城反叛。明宗派遣大将范延光(时任宣徽使)先期抵城,对其劝降,但朱守殷孤注一掷,坚决不从。范延光向明宗进言,“不早击之,则汴城坚矣;愿得五百骑与俱。”(见《新五代史》)主动请求带兵攻伐,得到明宗许可后,范延光趁夜色急行二百里,天亮前就直达汴州城下,令朱守殷大惊失色。不久,李嗣源大军也随后赶到,明宗手下悍将石敬瑭也前来助阵,汴州城四面受敌,城内军民也竞相出降。朱守殷见状,一切努力都将于事无补,最终“自杀其族”,“引颈命左右斩之”。

图片

  尽管朱守殷已经自尽,李嗣源仍不解恨,“命鞭其尸,枭首于市七日”。

  一代宠臣就这样凄然落幕。而抢先入城讨伐的范延光则在平定朱守殷之变后,被明宗提拔为枢密使。

  于是,后唐的另一位权臣又粉墨登场了。

  与朱守殷相比,范延光的胆识和将才显然更为出众,而他的故事较朱守殷更为传奇。就在朱守殷不听李存勖劝诫,被后梁大将王彦章大败而逃时,范延光也参加了当时的梁晋大决战。那时,范延光在李嗣源手下,但李嗣源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直到范延光主动请缨为主人传递情报之后,他才逐步受到重视和重用。

  当时,李嗣源率领大军攻占了后梁的郓州(今山东菏泽郓城县),后梁军前锋康延孝主动投诚,并向李嗣源献出破梁之策。此情报极为重要,李嗣源向手下征集可以信赖的情报员,范延光则毛遂自荐,主动请往,结果成功将康延孝的降书送至李存勖手中。不仅如此,他还向李存勖献策,让其在马家口尽快构筑新的堡垒,以与在汶阳的原有堡垒向沟通更好防御梁军,得到李存勖的赞许。不久,新垒成功构筑,但后梁悍将王彦章急速前往攻打,李嗣源担心李存勖防备不足(《旧五代史》),就再次指派范延光抄小路前往李存勖处报信,同时向李存勖请求增派援兵(《新五代史》)。

  但这一次范延光却遇到了麻烦。就在他趁夜色强渡黄河时,竟被梁军抓获。他受到反复鞭打,但始终没有透露晋军信息,最后被打入汴州囚牢。后来,晋军在梁晋争霸中胜出,后唐军攻破汴州城后,范延光才得以重见天日。

图片

  范延光经过这次劫难,得到了李存勖、李嗣源的共同赏识。尤其在他主动带兵进入汴州,平定朱守殷叛乱之后,其身价倍增,明宗李嗣源将其提拔为相当于宰相职位的枢密使,此后,他又出任成德军节度使。明宗李嗣源后期,后唐朝廷因明宗诸子争权而动乱,范延光则主动外出避祸。末帝时,他再回朝廷担任枢密使,又先后任宣武军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可谓风光无限。后晋取代后唐之后,高祖石敬瑭为收拢其心,一度加封他为临清王,但他不久还是反叛了。

  此君虽不像得势的朱守殷那样仗势欺人,但他的自私狭隘更为可怕可恶,并最终要了他的小命。

  其自私除了挖空心思保官避祸外,最典型的就是贪财。新旧五代史均记载了他图财害命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名叫秘琼,河北平山人士,在成德军节度使董温其手下任职(衙内指挥使)。董温其被契丹人俘虏后,这位秘琼先生趁火打劫,将董温其家眷全部杀害,劫取其家财数以万计。秘琼后来被晋高祖石敬瑭外调任齐州防御使,上任途中经过范延光所在的地盘(魏地)。贪财的范延光欲对其进行敲诈,同样视财如命的秘琼坚决不从,结果被范延光残忍杀害,其先前非法获取的满口袋财货也被范延光武断洗劫。

图片

  范延光不仅自私,还相当自恋。新旧五代史都绘声绘色地记载了他梦蛇的故事。此君曾经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条大蛇从其肚脐眼进入腹内,钻进了一半又被他拉出来。这本是很普通的梦幻而已,可此君偏偏以为此梦非同寻常,似乎预示着什么。恰好他身边有一位名曰张生的术士,这位张生极善捕风捉影、故弄玄虚,又的确懂一些常人难以理喻的玄学,所以得到范延光的器重,始终带在身边。他将此梦告知了张生,让其“解密”。张先生果然大言不惭,说蛇即是龙,而龙就是天子,所以此梦预示着范先生将来要成为“帝王君主”。范延光本来就极度自信,此后便萌生了非分窃位之想。

  明宗李嗣源时期,他享尽尊荣,本应尽忠后唐朝廷,但在明宗病重时,他就预感到即将到来的皇权之争,强烈要求离开京师。而在明宗儿子李从荣、李从厚先后被灭,末帝李从珂上台、政局趋稳后,他便匆匆赶回朝廷,继续担任位高权重的枢密使。他还将女儿嫁给李从珂的儿子李重美为妃,而他则成了新帝的儿女亲家。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躲过风云激荡的政治灾难。末帝李从珂与大将石敬瑭不和,石敬瑭最终起兵反叛,并击败李从珂称帝建晋。善于察言观色、静观其变的范延光,在石敬瑭已经称帝享国之际,却迟迟未来朝贺,再加上他与李从珂的特殊关系,就引发了石敬瑭的猜忌,而范延光本来就梦想独立称孤,所以双方展开厮杀。但范延光的城池足够坚固,石敬瑭久攻不下,最终在属下的建议下,极力劝降,并赐予免死铁券,范延光也见好就收,开城投降。

图片

  故事到了这里,应该是比较圆满的结局,但善于投机钻计的范先生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在得到石敬瑭的免死承诺后,仍然疑虑重重,不想回到京师洛阳,主动提出要回到河阳(今河南孟州)乡下居住,得到朝廷许可。但当时担任河南留守的杨光远,是范延光的死敌,而镇守河阳的正是杨远光的儿子杨承勋。贪财的范延光在去河阳的途中,携带了大量财物,充塞道路的财货极为打眼,令同样贪财的杨远光心生歹意。于是,杨远光指使儿子逼迫范延光自杀。但手握铁券丹书的范延光很不知趣,不想就此结束其辉煌美好的一生,结果被推下浮桥,活活淹死在滚滚河流中。其财物也被杨远光窃取。

  范延光到死也想不到,当年他通过平定朱守殷到来的荣誉,通过杀人灭口得到的财货,最终随着那滔滔洪水滚滚东逝去,身首异处,死有余辜。

  而范延光的可悲结局,正在等待着杀人劫财的杨远光。

  杨光远为沙陀族,小名阿檀,因避后唐明宗李嗣源(称帝后改名为李“亶”)讳,方改名为“光远”。他父亲早年跟随后唐武皇李克用,在李家军中任队长,他本人则在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麾下任骑将,而最欣赏他的则是明宗李嗣源,一度被明宗任命为四州刺史。

  杨光远相貌奇特,素患疮疾,致其头秃,早年在与契丹军的战争中受伤,又断掉一臂,偏偏他又娶了一位跛脚的夫人,所以夫妇两人形象不佳。但此君特长也很明显,据《旧五代史》介绍,他“虽不识字,然有口辩,通于吏理,在郡有政声,明宗颇重之。”就是说,他的口才好,还深谙当官之道,所以在政界颇有名望,而这正是明宗器重他的原因。

  后唐末帝时期,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叛,而前去平叛的就是杨光远和张敬达。石敬瑭引来契丹大军,杨光远见势不妙,就与副将联手杀掉张敬达,开城投降。石敬瑭入主京师洛阳后,加封杨光远为检校太尉,兼宣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六军诸卫事,其在一夜之间即名震朝野。

图片

  杨光远杀害同僚,取得高官,自然心虚。但他很会演戏,每次面对高祖石敬瑭,总是“悒然不乐”,高祖不解,令人询问原因,他则回复说,我当初杀了张敬达,虽然张敬达死得其所,但我还不如他呢,“衷心内愧”,所以高兴不起来。石敬瑭听他这样一解释,马上认为此君“忠纯之最者也”。但他不过是在博得高祖的信任而已,《旧五代史》就明确指出,“其实光远故为其言,以邀高祖之重信也。”

  但他真正取得朝廷信任和重用,则是在其平定范延光之乱后。天福二年即937年,他受命前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北)讨伐范延光,成功降服范延光之后,他对已经退休的范延光仍不放过,不惜杀人劫财。他在平乱过程中,曾被部下推举为帝,但被拒绝,而这次平乱为他迎来了仕途高峰。此后,他先后被提拔为“魏博行府节度使(治魏州,今河北大名)、西京留守、太尉兼中书令”。而据《五代史补》介绍,杨光远灭范延光之后,朝廷以其功高,授青州节度使,“封东平王,奄有登、莱、沂、密数郡。”

  从一位普通沙陀士卒,到宰相王爷,杨远光用他人之鲜血,铺自己之官路,虽为时代所使,但也足够残忍凶暴。在他的影响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诸子也都得以封官加爵,权势熏天。

  在石敬瑭死后,更是被出(少)帝石重贵授予“太师”,拜“寿王”。但他并不满足。早在平定范延光之乱的过程中,就有人推他为皇帝,但那时的他虽有贼心却无贼胆,也不具备称帝的实力。而在高祖驾崩后,他立刻暴露出狼子野心。他想效仿石敬瑭,借契丹之力建国称帝。他名为后晋重臣,却主动叛通契丹,并想当然地认为后晋朝廷空虚,一举就可取胜。《旧五代史》介绍说,少帝石重贵时代,“光远益骄,因此构契丹,述少帝违好之短,且言大饥之后,国用空虚,此时一举可以平定。”

  但是,他完全误判了形势。当时,少帝虽弱,但后晋能征惯战的功勋大将尚在,诸如李守贞、符彦卿等等,而时任宋州节度使的李守贞素来就与杨光远不和,于是受命前往讨伐。

  李守贞大军来袭,“志在必取,莫不身先矢石”,仅其军威气势即让杨远光顿生畏惧,结果“光远见而惧之,度不能御,遂降”,很快便举手投降。

图片

  倘若就此收场,家财颇丰、子嗣繁盛的杨远光,或许正好能够颐养天年。他虽然没能当上皇帝,但退休后的小日子应该会比较红火。

  可惜的是,被他当年谋财害命的范延光的命运正在等着他。

  就在他固守城池,不愿轻易缴械投诚之际,他的儿子们已经先动手了。杨承勋,就是直接谋害范延光的那位公子,担心祸在旦夕,没有与父亲商议,直接召集弟弟们,杀掉不赞同投降的判官以及亲近将校,将他们的头颅献给李守贞,同时劫持、幽禁父亲杨远光,以此换取朝廷的宽恕。在他们父子投降后,少帝确实准备保全其性命,但就连执政官员都表示反对,“岂有逆状滔天而赦之也?”少帝无奈,只好交由李守贞自行处置,而李守贞则果断派人将其斩杀。

  《旧五代史》还绘声绘色地记载了他死后的境况。说在后晋灭亡后,后汉高祖刘知远追赠杨远光为尚书令,追封为齐王,还下令为他立碑。但碑刚立不久,却无故自行折断。而在反叛的讯息传至朝廷时,“中外大震”,但有一位朝官却高声宣称:“杨光远欲谋大事,吾不信也。光远素患秃疮,其妻又跛,自古岂有秃头天子、跛脚皇后耶?”

图片

  杨光远被害时,距离范延光葬身浊流,仅三年多时间。一对冤家,两位王爷,地下相遇,不知是横眉冷对,还是握手言和把酒言欢呢?

  令人回味的是,杨远光投降后,他的属下(名曰宋颜)为讨好新主子,竟将其拥有的财宝、美女、好马等悉数献给李守贞,而李守贞也毫不客气地笑纳,偷偷安置在自己军营中。

  李守贞虽然以公讨贼,杀人有理,但其素与杨远光有隙,他忤逆圣旨,执意斩杀杨远光,似乎也有抱怨之私。弑杀杨远光时,李守贞是在为国尽忠,可惜的是,他后来也反叛了。

  就在平定杨远光叛乱之后,李守贞也得到提拔重用,官拜同平章事、兵马都监。但在契丹大军南下,劫掠中原时,作为后晋重臣的他很快便投降了契丹,被任命为司徒,升迁为天平军节度使。等到契丹撤离中原,刘知远建立后汉时,他再次归附,被后汉高祖拜为河中节度使。高祖驾崩后,他再次反叛,自封秦王,最终被后汉枢密使郭威所败,自焚而亡。

  与范延光、杨光远相比,更加反复无常的李守贞结局也更为凄惨。他虽然举家自焚,但汉军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在烟雾灰烬中砍下李守贞的头颅,传送回京师,悬首示众,其余党也均被肢解杀戮。

  作为乱世枭雄,为时代所使,为自身所计,垂涎高官厚禄无可厚非,但夺他人之尸,成自家之私,世人不齿也。早在西汉时期,贾谊先生便在《过秦论》中结论说:“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攻守之道尚在“仁义”,而做人之道却远离“仁义”,以上诸君地下有知,也就死得其所了。(牛踏秋)


编辑:李艺凡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