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未成年人“网游沉迷”的防火墙
■河南经济报 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近年来,随着5G、云计算、VR等产业加速演进,“宅经济”占比增大,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如何防范?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给出不少建议。
一项权威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19岁以下网民规模已达1.86亿人,占我国网民总数的17.6%。其中,9岁及以上未成年人的手机持有率为97.6%。此外,我国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为62.3%。面对如此庞大的基数和高占比,进一步为未成年人筑牢“网游沉迷”的防火墙,可谓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世界成为社会关注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加以遏制,网络游戏平台也推出各种防沉迷系统。从2005年6月制定推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到2010年8月《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推出实名注册制;从2019年10月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限玩”“限充”和“宵禁”,到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为网络游戏平台划红线、立规矩。可以说,相关立法愈发健全,制度和技术不断升级,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防火墙”越筑越牢。
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未成年网民基数大,各种“钻漏洞”行为依然存在。譬如,绕开身份认证的所谓“攻略”、买卖成年人账号、想方设法破解未成年人游戏限制等。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为此开出“药方”——有代表建议“禁止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开放使用”;有代表提出“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冲动消费全额退还制度由8岁以下拓宽至18岁以下,以此堵住网络游戏的付费成瘾机制”;民盟中央建议,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游戏分级制度。这些建议可谓有的放矢、靶向施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游生态。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沉迷”系统,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平台等多方努力,综防综治。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净化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及早制定和出台网络游戏分级制度;社会、学校和家长加大教育力度,让孩子充分认识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合理使用网络;相关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督导网游运营商在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织密“针脚”等。唯有打出这样的治理“组合拳”,才有望“投鞭断流”,标本兼治,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生态。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