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首席记者 孔凡哲
深冬时节,寒风凛冽。12月16日,天刚亮,王现贞便习惯性地早起,将嵩县供销社陆浑乡愁博物馆院子大门打开,然后打扫干净院落,以迎接游客前来参观。
走进嵩县供销社陆浑乡愁博物馆,20世纪70年代“人民公社”的大门,院内墙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标语,再现了当年供销社人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生产生活供应的生动场景。展厅内,供销社老柜台上展示着搪瓷缸盆、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布匹……一个个带着时代生活气息的物件诠释了生活的变化,也勾起人们的记忆。
“你创办供销社博物馆的初衷是什么?”记者边参观,边向王现贞问道。
“为了留存乡土记忆,唤醒那代人心中的乡愁。”王现贞说。
乡愁是什么?在王现贞看来,乡愁就是家乡的那条河、那段乡间小路、那棵承载童趣的大树,是那个深烙在心上的村庄,是对供销社磨灭不了的记忆,更是对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人人充满希望并为之艰苦创业的回忆。让当代人多一份回归感和乡土情怀,激发出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开拓创新的磅礴力量。
王现贞出生在计划经济的20世纪60年代。那时,学校里的课桌基本上都是一条长木板下面垒几个墩子组成的,坐的凳子是父亲亲手做的,书包是母亲一针一线缝的,铅笔、削笔刀、橡皮都是去供销社买的。
供销社是所有孩子向往的好去处,当年的王现贞也属于其中的一员。他和小伙伴有钱没钱一天总要跑几趟供销社,就为了能狠狠地闻上几鼻子那酱油的香气和糖块的甜蜜。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的需求也就多了。20世纪70年代找对象的首要条件就是“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到80年代又增添了“一看一咔嚓”,即电视机、照相机;到80年代末,除上述物件外又增添了三间混砖到顶大瓦房。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王现贞,深知今日的幸福生活都是艰苦奋斗换来的。作为见证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起来的一代人,王现贞最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用咱老话说,做人不能忘本。”王现贞说,“我们怎能忘了本?怎能不把这段难忘的岁月给留住?”
于是,他就有了建供销社乡愁博物馆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下决心落实,从资金筹措、征地到建设,王现贞遇到了也克服了很多的困难。
首先是资金问题。王现贞借了部分款项,又贷了30万元,为节约费用,从设计到布展都由他一个人完成。建设过程中,他更是每天早上4时起床,开车15公里到工地给工人们做饭,8时后工人们上班了他还得到单位安排工作。
王现贞要建供销社乡愁博物馆的消息在全县传播开来,嵩县县委、县政府及所在地的田湖镇、陆浑镇党委政府从用地、筹建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王现贞在建馆伊始即与嵩县供销合作社对接,县供销社按照开放办社的原则,授牌成立陆浑供销合作社,达成一致合作建馆的协议。为真实还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供销社原貌,嵩县供销社召开领导班子会,动员各乡(镇)基层供销社支持供销社乡愁博物馆的建设。特别是闫庄供销社把仓库的老库存近万件物品都拿了出来。同时,嵩县供销社还多次安排老职工到供销社乡愁博物馆指导建设。
建成后的嵩县供销社陆浑乡愁博物馆分为前后两个展区,前院为供销社物品展销区,后院一楼为供销社物品展览区,二楼为供销社大食堂体验区,藏品达十多万件。2021年7月1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现已接待游客10万人次。
一位慕名而来的西安游客说,供销社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供销社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了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到这里参观,看着一件件老物件,感觉特别亲切。
嵩县供销社陆浑乡愁博物馆的诞生,向现代人展示着过去的记忆。王现贞说,博物馆里每一个物件都真实地存在于那个年代,它承载的是那代人的童年、青年甚至壮年时光,办供销社乡愁博物馆就是为了唤醒那代人的时代记忆,也是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通过讲述供销合作社的创业史、奋斗史,发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传承供销社文化,在全社会树立起一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
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王现贞感到很欣慰。一批又一批同龄人来到这里,伫立观看,久久不愿离去。
“我更感到自豪的是,一群又一群年轻人对那个奋斗年代充满好奇和敬畏感。”王现贞说,“这样的场景告诉我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