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马连华
公司名片
河南省供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是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全资的集农业技术开发推广服务、仓储服务及农产品加工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公司。公司既是为农服务的推动者,又是探索财政资金“拨改投”在土地流转及后续社会化服务上创新服务方式的开拓者。
因地制宜探索财政资金“拨改投”,紧抓农业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培育涉及土地流转及后续社会化服务的供销为农服务主体……近年来,河南省供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业科技公司”)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探索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有效途径,补足农业产业短板,在为农服务、聚焦主业、产业振兴、盘活农村资产、推动要素流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跑出了供销为农服务“加速度”。
创新服务方式 精心筛选划定入围企业
“2017年省财政支持供销合作社流转土地及后续社会化服务专项资金800万元。针对资金使用省供销社进行了专题研究,后决定由农业科技公司承接实施。”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各地市供销社主导的涉农企业都极力争取,单单提交专项资金申请报告的企业就多达54家。
当时遴选该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科技公司承接实施这笔专项资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聚焦主业的同时如何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的优势,并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公司进行了反复论证,并与省供销社相关处室共同进行分析研判,最后商定探索一种新的方式——财政资金“拨改投”,即将专项资金从以前的直接“拨付”,创新为间接“投资”,筛选出有发展后劲的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农业科技公司既可以监督资金的使用及后续发展,还可以获得收益,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发挥更大作用。
探索意味着打破,创新更需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农业科技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对申报企业进行调研筛选,有良好的社会形象、较强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能够提升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成为农业科技公司筛选企业的第一标准。
为确保申报资料真实,农业科技公司耗时3个月,同省供销社相关处室分组到申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我们组建项目评审小组、制定项目评分细则,根据评分细则设定16个指标,通过审阅项目材料和现场调研进行综合打分。”遴选该项目的负责人介绍,在现场考察中,调研组不仅与当地供销社主要负责人座谈,还与当地县(市、区)领导进行交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企业情况,反复论证。最后根据评分结果筛选出巩义市卧翔农业有限公司、南召县惠农达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宝丰县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温县欣盛实业有限公司、汝州市供销合作社河南益农农资有限公司、清丰县供销实业有限公司、鹿邑县供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7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综合得分,将省财政资金以股权形式投入到位,并全部通过工商注册备案。
2019年,农业科技公司承接2018年“新网工程”项目专项资金1200万元,同样采取考察筛选的方式,分别投向焦作温县欣盛实业有限公司1000万元,用于农副食品加工及中药饮片加工;鹤壁淇县北供农业服务有限公司200万元,用于土地托管和农机服务。农业科技公司于2019年6月以股权的方式投资到两个项目实施单位。
探索监管模式 推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项目资金到位前,公司会与每个项目承接单位签订合作服务协议,要求该单位出具项目承诺书和资金使用保证书,并对企业通过工商登记进行股权质押,签订股权质押合同书,确保投入的财政专项资金在银行专户管理,最大限度地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安全。”农业科技公司“拨改投”项目负责人介绍,以鹿邑县供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财政专项资金投资92万元,农业科技公司持股比例为20.35%,2017~2021年,仅此一个项目农业科技公司就实现收益近12万元。
为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农业科技公司以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介入,将财政专项资金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入股,建立健全董事会和股东会,完善工商登记管理,在法律层面明确产权隶属关系。对每个项目,农业科技公司都委派一名董事进行日常监督管理,每年多次到企业现场进行服务指导,了解掌握企业日常运转情况,年底完善档案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和财务报表等。
巩义市卧翔农业有限公司是巩义市康店供销合作社成立的集耕、种、管、收、烘、销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卧翔农业有限公司一直积极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服务覆盖了西村、芝田、回郭镇、鲁庄、小关等镇,在黄河滩区托管土地7000多亩,与种子公司签订小麦育种合同,发展订单农业。
“依托专项资金注入的400多万元,公司参与了巩义市康店镇农业产业化强镇项目,现已承接银条生产线、石磨生产线,仅银条生产线就能在每年生产期间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巩义市卧翔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晓军坦言,公司流转的7000多亩土地正在开展订单农业,不愁销路,再加上银条、石磨两条生产线,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数据显示,仅2021年公司就实现助农增收120多万元。
五年来,农业科技公司以“拨改投”的方式将省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各个项目。其中,带动土地托管80万余亩,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年助农增收近千万元,撬动系统内外资金近5亿元,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省供销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土地托管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操作,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农业大数据更易被掌握,通过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带动和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也使得供销合作社流转土地及后续社会化服务的活力被激发了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发挥示范效应 培育壮大为农服务新动能
五年来,农业科技公司参与投资的八家涉农公司在脱贫攻坚、助农增收、缓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难题、产业振兴上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为农户、农业生产企业、合作社等提供技术服务、资金互助、代销代储、加工等服务,并在关键时刻起到保障作用,对农户及合作社提供烘干、开放冷藏服务,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数据显示,仅2018年上半年,南召县惠农达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就带动就业110人,帮助脱贫8户。
“目前,公司已建成食品生产线、石磨面粉生产线、优质金薯生产线各1条,年产石磨面粉1万吨,石磨月饼100万斤,优质金薯50万斤。此外还有花椒种植基地500亩。”河南益农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景帅告诉记者,带动当地贫困农户50余人就业,年助农增收18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分红11.5万元。
农业科技公司“拨转投”项目负责人介绍,以鹿邑县供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目前该公司积极建设为农服务平台,培育发展农业规模化服务主体,拓宽规模化服务领域,围绕耕种、浇水、收割、储存、加工等环节,完善“保姆式”全托管和“菜单式”半托管服务模式。鹿邑县供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托管土地12万亩,其中全托管1万亩。2021年全面培训农业社员3068人次,计划2022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实现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在乡镇全覆盖。
农业科技公司“拨转投”项目负责人坦言,农业科技公司“拨转投”项目投资成功的亮点是投资协议中的分红方式,以及对其大股东(实控人)的股权质押的做法,确保了收益,防控了风险。数据显示,在探索“拨改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公司在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村社共建、农业服务规范化、农业现代流通、农业金融互助等各项重点工作中都有了新突破。截至2022年2月底,农业科技公司共使用“新网工程”项目专项资金1200万元、省财政资金800万元,参与8家公司的股权投资,共实现收益分红176.2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第七届理事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省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童孟进要求,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要利用省财政扶持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探索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构建高质量的经营服务体系、高水平的行业指导体系,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相关专家表示,农业科技公司探索的“拨改投”方式实现了支持供销合作社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推动产业兴旺之目的,在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的情况下真正发挥了财政资金为农、助农的效果。专项资金通过筛选确定投向及监督管理,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提升了供销服务水平,不但加强与农民利益联结,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强化为农服务功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还保障了农民稳步增收、产业稳定兴旺,更好地体现了供销合作社姓农、为农、务农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