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李媛媛 杨佳月
随着新消费群体的崛起,餐饮消费也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升级,主打高颜值、低碳水的轻食日益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新食尚”。
那么,广受市场青睐的轻食是否真有益于人体健康?眼下,随着轻食餐饮风兴起,我省轻食行业该如何发展?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食草一族”逐渐崛起
鸡胸肉三明治、龙利鱼套餐、土豆泥、燕麦鸡肉番茄意面……8月26日,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的麦禾轻食餐饮店热闹异常,一份份贴有小票的外卖纸袋占满了长桌,等待着外卖小哥将其送给消费者。
“近两年来,购买轻食的人越来越多,高峰时段我们店一天能卖出400单左右。”麦禾轻食店长付威告诉记者。
据美团外卖《轻食消费大数据报告》估算,2022年,国内轻食市场规模能突破1000亿元,5年内逐步占到餐饮总收入的10%左右。
轻食的风靡,说明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选择轻食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
在95后轻食爱好者杨蕊宇看来,轻食更像一种生活态度,涵盖的意义很多,是用更精致的摆盘、更丰富的搭配、更健康的食材去对待生活中的“吃”,而不是一味地去“吃草”。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在饮食方面,大家更倾向于简单、无负担的健康食品。”郑州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张晴表示,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与高盐、高糖、高油的不健康饮食关系密切,因此,合理膳食更有助于降低各类慢性病的患病风险。
“难吃”“同质化”制约行业发展
健康饮食是生活品质提升的反光镜,透视出新消费理念的崛起。然而,尽管轻食掀起一股“食草”风,但其面临的挑战也一直存在。
“几片菜叶,撒些玉米粒、鸡胸肉,再加上酱料……看着这些食材我实在想不通蔬菜沙拉为何卖得贵。”郑州市民郑思敏是一位健身爱好者,平时对饮食和营养搭配有很高的要求,“家附近的轻食店一份沙拉30元起步,一天下来花费将近百元,总觉得自己在被‘割韭菜’。”
不仅价格上饱受争议,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口感差”“难吃寡淡”等问题也是无法忽视的槽点。在各大平台,网友们纷纷调侃,“没有点儿‘羊吃草’的状态根本下不去嘴”“只有面包是‘可食用部分’”……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李志兰说,大多数轻食餐中,依旧沿用传统的西餐式口味,食品选择也更倾向于沙拉或是大拌菜,对于本土人群而言,多少有些难以适应。
轻食的制造步骤主要集中在清洗、切、煮、装盘、放上配置好的酱料,无须像传统菜品一样考虑火候、菜品搭配等。“由于操作简单、入行门槛低、缺乏技术,市面上轻食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李志兰说,这就导致轻食品牌众多,却很难有脱颖而出者。
“轻食有时也只是一些餐饮店的噱头或标签。”高级烹饪师王宝说,一些消费者在食用时会备注要求多加蛋黄沙拉酱。殊不知,一勺大约20克的沙拉酱,热量144卡左右,基本等于一碗米饭或者一个甜筒,两勺沙拉酱大约40克,其热量相当于一个肉饼。
“本地化”改造成轻食破局关键
在大健康的理念下,轻食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我省餐饮市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随着轻食行业的崛起,如何拓宽轻食市场的发展空间,将轻食打造成新型的绿色消费趋势是当前面临的新课题。
对此,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王铮表示,轻食行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及健康知识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得到了升级。
“河南是食品工业大省,传统美食资源丰富,烹饪方式多样。如今,传统意义上的西式轻食已经无法满足大家的味蕾,在此基础上加上‘本地化’的元素,可以让轻食行业再次‘破圈’。”王铮说,低糖、低盐、低油,吃轻食是为了健康,中餐里的蒸、煮、炖、焖、拌等烹饪方式在合理搭配后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且口感与味道更适合当地人的“胃”。
传统的西式轻食是健康新生活理念的延续,加入“本地化”资源的“新中式轻食”则是在其基础上的进化。这种探索一方面可以打破轻食产品同质化的“怪圈”;另一方面丰富了产品的种类,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餐饮市场环境如何风云变幻,食品安全始终是消费者关心的重中之重,也是餐饮行业要守住的底线。
对此,王铮建议,轻食行业的健康绿色发展更要在安全标准和卫生标准上下功夫,相关主管部门要对轻食产品的范围予以明确界定,对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