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交易规则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让二手电商市场“持久香”
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杨佳月
随着绿色低碳消费和循环经济理念越发深入人心,理性消费渐成主流,选择物美价廉、节能环保的二手商品已成为不少购物者的选择。
然而,在二手电商迅猛发展的当下,部分弊病也不断显露,虚假宣传、退换货难、售后服务差等问题屡遭消费者投诉,成为限制二手电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新“二手” 花样翻“新”藏玄机
“二手平台门槛低,这两年不少‘职业商家’纷纷入驻,但他们多是打着‘全新价廉’的旗号,售卖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产品。”近日,郑州市民李紫涵因购买二手商品被骗而烦恼。
在她的引导下,记者打开关注度较高的二手电商平台,页面推荐栏有近半商品显示“全新未拆封”“亏本清仓”等字样,种类有餐具、衣物、电子产品、化妆品等。
“前段时间,我花费1500元在‘闲鱼’上买了一台ipone11。当时对比了多家商铺,我选择的卖家其页面描述为‘有实体店’‘一手全新仅拆封’,且保证正品、无拆无修、否则退换,且有实体店铺视频和1000多条好评。”李紫涵告诉记者,“可到货后发现,我购买的手机无法开锁,联系卖家称手机是企业测试版,非公开版,需要返厂解锁,并需支付40%手续费,或者补交500元可帮忙解锁。我微信付款并按卖家提供的步骤进行操作后依然无效,后续卖家又逐步引导我利用各项操作进行加价,最后大概需要3200元。一直加价让我意识到被骗了,于是申请退货,可微信转账的500元却无法追回了。”
二手电商平台鱼龙混杂,像李紫涵一样被骗的不在少数。在相关投诉中,图货不符、售假卖假、质量太差等现象已成为“通病”,本是双赢的交易方式因“套路”让消费者感到失望。
心烦意“乱” 买卖双方现信任危机
记者调查发现,不仅买家在二手平台上会遇到各类问题,卖家被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日前,焦作市民孔洁在处理闲置物品时就遇到了糟心事。“我之前曾在二手电商平台上售卖过一盒KA粉饼,买家签收之后说是假货,要申请无理由退款。我出示各种证据后平台依然同意退货,然而退回来的商品被调包,跟我邮过去的不一样。”
由于二手商品的质量不易判定,经常出现卖家、买家各执一词,难以判断孰是孰非的现象,因此二手电商的退款退货也成了难题。
“很多二手商品是不支持无理由退货的,一些二手电商平台的管理规则‘一刀切’,对商家非常不公。”二手店铺AY63安誉的卖家王玉红表示,现在二手电商平台买卖双方的信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那么,面对防不胜防的“刺客”套路,如何在维护买卖双方权益的前提下,提升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
北京天平(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任宇表示,二手电商平台售卖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与商家多沟通交流,要求卖家拍摄实物图,以及要求商家保证产品质量。卖方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买方达成共识,委托第三方鉴定后发货。
任宇建议,买卖双方在打包及拆封商品时,可全程录像作为证据。如遇被骗及时向平台反映,贵重物品可直接报案,并保留好商品,必要时申请对商品进行鉴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加强监管 二手电商亟须规范
虽饱受诟病,但在消费选择愈加多元化的当下,二手电商平台发展势头依旧迅猛。
“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2年上半年,二手电商交易规模约2401.2亿元,预计年底可达4802.4亿元,同比增长20%。
一边是繁花似锦,一边是乱象层出,今后二手电商发展之路如何走?
“交易信息不对等、缺乏可信赖的交易场景、缺失售后保障机制等都是制约二手电商行业发展的瓶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今后,对于二手电商平台来说,提升用户信任度是提高活跃用户数的前提,信任度的提升能够培养用户的黏性及复购率。同时,提高商品信息透明度及完善售后服务机制是二手电商平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重新建立平台与用户之间信任的重要举措。此外,二手电商行业还需要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行业交易规则,在监管部门的严控下保障二手电商行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