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首席记者 孔凡哲 焦飒
编者按:
回望2021年,河南经济领域硕果累累,全省人民阔步踏上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这一年,乡村振兴开启新篇章,全省人民上下同心、开拓创新,凝聚更强大的力量,书写共同发展的华彩乐章;
这一年,我省“万人助万企”深化拓展、高效推进,帮企业“克难”、为经济“蓄能”、为发展“加分”;
…………
回首2021年走过的奋斗历程,中原大地有太多故事值得诉说,也涌现出了一批让人印象深刻、催人奋进的关键词……
【关键词】
乡村振兴
>>>> 事件回顾<<<<
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项重大任务,也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十大战略”之一。
2021年5月28日,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意味着河南将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2021年12月28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从规划引领、生态宜居、城乡融合、支持措施、监督考核、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全方位为河南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专家点评:
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逐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
其中,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要通过基层党组织把广大农民凝聚起来。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要多措并举,通过产业带动、创业拉动、改革驱动等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在产业振兴的同时,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实现经济收入、精神文明“双丰收”。
【关键词】
万人助万企
>>>> 事件回顾<<<<
2021年6月28日,省政府召开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工作组入企服务动员会。大会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万人助万企”活动工作部署的具体行动,同时也意味着“万人助万企”活动正式启动。
我省在推动问题解决方面,按照“无事不扰、有事不推”的原则,多渠道搜集、办理企业诉求,推动共性问题批量解决、个性问题具体解决。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收到企业反映问题53038个,已解决48590个,解决率91.6%。
专家点评: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新生:
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应对当前经济下行、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现“六稳”“六保”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全省大局的观念,迅速建立了一套条块联动的服务机制,解决了一批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树起了助企重产的鲜明导向,形成了大抓发展的浓厚氛围,有力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了企业发展动能。
【关键词】
项目为王
>>>> 事件回顾<<<<
项目为王,实干为先。2021年7月10日,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暨“三个一批”推进会举行,发出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推动全省上下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聚精会神抓项目、促投资、增动能,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十四五”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我省超过1.38万亿元的重大项目在同一天集中签约、开工、投产,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中原大地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新面貌,形成了奋勇争先的发展新气象。
专家点评:
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谷建全: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将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极。对于人口大省、工业大省的河南而言,只有强大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先进产业支撑,经济社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因此,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只有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头戏”,大力推进新基建,实现投产达效,才能推进全省经济稳健发展。要在全省上下迅速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提质提速,确保“十四五”迈好第一步。
【关键词】种业振兴
>>>> 事件回顾<<<<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河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制定了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聚力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了神农种业实验室,谋划建设“中原农谷”。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研究应用,郑麦9023、矮抗5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专家点评: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也是产种、用种大省,下一步,应着力提高小麦生产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充分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小麦优质化、营养化、多样化、绿色化的市场需求。我们要育好河南种子,做强农业“芯片”,端稳河南“饭碗”,守好中原粮仓,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南粮。
【关键词】文旅文创融合
>>>> 事件回顾<<<<
从2021年初的考古盲盒,到春节的《唐宫夜宴》、清明节的《纸扇书生》、芒种时节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再到端午晚会的《祈》……河南在“文化出圈”的道路上独一无二。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十四五”时期,我省将重点实施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形象、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全国重要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发展特色鲜明的全链条文创产业,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专家点评: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任瀚:
河南最大的优势就是文化。这几年,我省在文化文创领域频繁出圈,让人既惊喜又振奋。相信随着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持续推进,再提起河南,想到它的不仅有厚重的历史人文、凝重的红色基因,还将有生动、活泼、时尚的新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文旅文创融合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纳入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大局之中。我们要立足特色中原文化,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全链条文创产业,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创新传播方式和依托科技手段讲述传统历史文化,讲好河南故事,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潮流,把中原大地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 事件回顾<<<<
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提升河南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之举,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战略。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壮大数字核心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数治能力。
2021年12月,我省制定了《河南省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工作方案》,从多方面发力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专家点评: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新民:
近年来,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我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治理,要努力实现数字经济更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基础、属性等方面加以规范。下一步,我省将通过地方促进型立法鼓励引导数字经济发展,包容审慎对待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业态、新模式,这对推动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针对我省数字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慢、质量不高,以及中小微企业“不愿转型、不敢转型、不会转型”等问题,将通过相关法规,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支撑,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关键词】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
>>>> 事件回顾<<<<
2021年12月22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方案及3个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的通知》,把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推动兰考实现更高水平借力发展、借势提升,加快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
《通知》明确,到2035年,兰考要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4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万元,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专家点评:
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
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是我省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科学决策、主动作为,也是城市群及都市圈发展演化的趋势,更是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重要抓手。
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对郑州与兰考来说都是利好。郑州发展可以打开广阔的空间,兰考可以共享同城优质资源,为高质量发展赢得新要素、新市场,分得新红利。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规划统一、产业协同,更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互通共享,“由外而内”真正做到同城化发展。
【关键词】
创新平台
>>>> 事件回顾<<<<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其中,在“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推进过程中,备受注目的是我省将全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当前的嵩山、神农种业、黄河3个省实验室已揭牌运行,并正在推动布局一批省实验室。
专家点评:
郑州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部助理研究员付金: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有力抓手,对我省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省为了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通过建设一流创新平台、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等来协同发力。
我省实验室体系的建设和重组,既要整合省内优势科创资源,更要利用省外丰富的科创资源,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河南梯队为重要目标和导向,让河南省实验室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重大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并推动形成引领全球科创发展的国家科创力量,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全球。
【关键词】
开发区
>>>> 事件回顾<<<<
开发区是我省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平台、主引擎。截至目前,全省开发区开发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共有150个开发区进入了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总量居全国第三位。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建设一批经济强县,这无疑为我省开发区的建设又增添信心。
下一步,我省将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实施“三化三制”改革,拟选择30个开发区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争取2022年6月底前全省开发区按照新管理体制运行。
专家点评: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战国:
开发区是河南省产业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平台功能区。为了加快我省开发区建设,各部门正在通力合作、加快推进,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
政策保障是开发区高速发展的“护航员”。关于开发区建设方面,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激发开发区建设活力。同时,全力推进土地审批工作,拓展开发区建设空间;建立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提高开发区建设质量;设立单位土地产出(如产值、上缴税金、安置就业人数等)等系列考评指标,对开发区建设进行综合考评,采取横向对比的方式与先进开发区进行比较,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建设质量。
【关键词】
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
>>>> 事件回顾<<<<
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是我省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合作,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此举将是加强我省与长三角地区对接联系的一大重要举措。
省商务厅数据显示,5年来,我省与长三角地区合作项目近6000个,实际引资达1.5万亿元。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接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对河南来说意义重大。
融入长三角,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其实质在于区域经济的整合。为更好地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对接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学习长三角地区先进理念和模式,如对外开放促进政策、激励机制等,用以提升服务外贸企业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长三角企业落户河南,发展壮大外贸高端产业集群,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