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新闻 > 正文
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发展之“道”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主题采访综述之四
时间:2022-03-10 08:42:48    来源:中原经济网    

  河南经济报 记者 吴若淇

  春来万始新,科技赋新能。

  河南的科技创新之势正如春风抚满大地,遍地生长。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如何下好创新的“先手棋”?如何保持创新活力持续增长,解决“卡脖子”的短板?如何跑好科技创新这场“接力赛”……

  2月18日至23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科技创新一路行”主题采访团先后走进安阳、鹤壁、新乡、济源、三门峡市,探秘科技创新赋能背后的逻辑。

  出实招儿激活人才“蓄水池”

  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面是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

  “人才的能力体系建立后才能成就一个公司的发展。”2月22日,在三门峡市,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勇向采访团记者肯定地说,“戴卡轮毂近两三年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制度的改革与建立。”

  记者在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看到,生产线上一个个黄色的机器人挥舞着机械手臂不停地操作,一眼望去只有寥寥无几的生产工人。这条智能化的生产线正是公司增产能、降成本、提质效的“金钥匙”。

  而这把“金钥匙”的诞生与运用离不开该公司人才制度的建立。“以前,大学生在我们这里的流失率达90%以上,现在留下来的非常多。”李勇说,“赋能于人,用心于业。对于用人,我们现在有一整套科学的流程。对于大学生不仅有‘种子班’,还给他们规划了职能、技能、行政三个上升通道,试用期过后,个人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路子。只要技能到位,就是在车间里也能拿到和副总经理、总工一样的工资。”

  “用自己人解决自身短板,设立创新榜,鼓励企业员工‘揭榜’,再根据相应规则进行奖励。”李勇说,在这种氛围下,大家争相创新,组建了这条适合自己的智能化生产线,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现在,研究人员不仅要会做科学研究,还要有工业逻辑思维。”2月21日,在济源,河大纳米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教授张治军说,让科研人员有价格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转化率。

  “目前,这里有硕士、博士和在读博士200多位,其中博士57位。”张治军骄傲地说,河大纳米工程研究中心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最离不开这些人才的“发力”。

  建“孵化器”搭建研创“舞台”

  十年磨一剑,科技创新过程中难免碰到“卡脖子”难题,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形成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双循环,成为规模化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器”。

  “这里是典型的校企融合协同创新载体。”2月21日,在济源,河南联创郑大绿色催化研究院副院长赵二伟向采访团一行介绍,该研究院是2021年1月河南联创化工有限公司与郑州大学共同出资成立的,主要围绕我国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加深产业业务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该研究院拥有济源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两个研发平台。

  “未来,河南联创郑大绿色催化研究院将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根。”赵二伟说。

  与河南联创郑大绿色催化研究院相呼应的是河大纳米工程研究中心,也是校企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典型。

  “我们这里就是一个企业的‘孵化器’。”张治军向采访团一行人介绍,济源示范区规划了占地6000亩的纳米材料产业园,分为四部分: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初创园、企业园。

  “企业可直接拎包入驻,这加快了企业产业化进程。”张治军说,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第一批进驻企业19家,在初创园发展2~3年后便可搬到企业园,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成功率。如今,以河大纳米工程研究中心开发成功的技术为依托,这里已孵化企业18家,其中有两家企业资产过亿元。

  张治军告诉记者,自2003年落户济源以来,河大纳米工程研究中心共建设国家级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9个,逐步形成了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公共服务平台,以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孵化企业培育基地,以纳米产业园为规模化企业产业化基地的全链式协同创新运营模式。

  用“助跑器”铺设发展“快速道”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更是一场“持久战”。

  “这个小到几百微米的微型芯片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令人难以想象。”2月19日,在鹤壁市,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王亮亮拿着一个PLC分路器芯片说,2012年之前该产品国内市场还是空白的。目前,该公司已成功研制出20余种规格的PLC分路器芯片,一举打破日、韩等国的垄断,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庄稼地。”王亮亮说,“真不敢想象,我们在这里仅用两年时间就打破了国际垄断,‘种’出芯片,这离不开政府的帮扶。”

  而这些只是鹤壁市科技创新的缩影。“小地市、大作为,我们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奋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鹤壁市科技局副局长周艳钦表示,近年来,鹤壁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很多作为,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等创新主体培育不断实现新突破,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科技开放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企业之间形成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循环。此外,通过与郑州、西安等地高校,以及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一大批科技成果在鹤壁落地、开花、结果。

  “创新九死一生,我们争取把钱用在刀刃上。”周艳钦说,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基础上,鹤壁市不断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模式,打造“政府+银行+基金+保险”的投入体系,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根据相关政策,长垣市人民政府每年给予卫华集团相应的创新发展奖励,今年的奖励金额是1087.84万元。”2月20日,在新乡,卫华集团董事长韩红安说,在项目建设、专利申请、资金需求等方面,政府给予企业的帮助是不遗余力的。

  今天的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创新。

  数字彰显河南决心: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351.2亿元,同比增长38.1%;2022年,省级年初预算安排科技支出112亿元,同比增长124.4%。

编辑:李艺凡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0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0903190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